时间:2021/4/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熊孩子”,不是个好词。公共舆论场,这是为数不多,人人得而“诛”之的物种。堪称“政治正确”。但“熊孩子”也分很多种,“熊”法千万,只看意愿。

取决于其主观意愿,是否故意。比如,国庆返程航班,“熊孩子”大闹飞机而引热议。其母回怼“有本事别生”,看似十分招黑,却还获部分理解,特别是同为父母者。

其中一点,就是哭声扰民的是小婴孩。新环境感到不适后,除了本能以此发泄外,没有其他手段,也是真六亲不认,父母也几无安抚的能力。这种“熊”只是本能,和学龄阶段,受过是非教育,还故意捣乱使坏的“熊”,有本质区别。

而生为父母师长,愿意走近孩子内心,可能还会感慨,有些外在的“熊”,可能只是源于我们偏见和傲慢。只因没有足够耐心体察,不愿降低身段倾听其真实意愿,才将其叛逆对抗之姿简化为“熊”。

如足够细致温情,可能会发现《“熊孩子”的世界,其实很艰难》。这是日前一位妈妈发布后被赞无数的育儿心经。她闺女才三岁,独自骑车穿衣还十分艰难。一次好心帮扶,却激怒小朋友。这位妈妈不但没怪孩子“熊”,反而真正站在她立场,回顾了三岁小孩一路成长的不易,理解为何“易怒”。

也认识到在她想要学习独立时,任何未得许可的“好心之举”,都可能帮倒忙。遇到问题,不是搁置,而是着手解决,不让它成为孩子童年阴影,成长心结。只有对等沟通,平等尊重,得到孩子认可“谅解”,才能一起更好成长。这篇短文,获无数赞誉。

真正的“教子有方”。跟帖评论中,诸如“突然理解外甥要抢先我按电梯的原因了”之类恍然大悟,比比皆是。但这样的父母,凤毛麟角。现实中多是如段子“父母擅长打击乐:以打击孩子为乐”,或群起仿效的“孩子继承了他们的打击乐基因:长大后擅长打退堂鼓”“父母擅长管弦乐:以管和嫌孩子为乐”之类的血淋淋案例。

把生活过成段子,是一种悲哀。更可怕的是,段子后续“我们习惯了被侮辱,以至于真的有人欣赏我们时,我们要么手足无措、要么以为人家是在讽刺自己。”激励赞赏稀缺,打击嘲讽盛行。被嫌弃的一生,是没有快乐可言的。被打压嘲讽的孩子,长大甚至觉得自己不配享有与美好相关的一切。

在心理健康长期不被重视的语境中,沉郁自抑自责自卑等甚至不被认为是问题。也正因此,那位能学着尊重三岁孩童的自立需求,耐心爱心陪伴引导,正视“熊孩子”之难的母亲,显得多么难能可贵。

(文章来源: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2-16岁乐高积木、机器人儿童创意课程

联系我们

全国免费--

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dt/78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