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 归根结底是“以人民为中心” 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成都最繁华的市中心,有一座百年公园——人民公园。这里既是外地人游成都的打卡地,也是老成都人最热爱的休憩地,这里有成都人民最烟火的生活。 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社里坐满了喝茶的人(摄影/吕甲) 美国西雅图小伙江喃就是人民公园的常客。23年前他来到成都,如今早已是一口流畅的成都话。每当空闲,他总像个“老成都”一样去人民公园茶社里坐坐。 公园茶社里,竹椅、矮桌、铜茶壶、盖碗茶,与绿植、湖水融为一体,有一份雅致;大爷大妈们喝茶“摆龙门阵”,游人躺在竹椅上体验“掏耳朵”,相亲角里红娘、家长们热切攀谈,有一份闲情逸致。 人民公园有成都人原生态的生活,如今“人民”二字已经走出公园,蕴涵在成都整座城市的建设理念中: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美好。 今天的成都,俨然已经变成一个大公园,交子公园、桂溪生态公园等各具特色的公园越来越多,“回家的路”“上班的路”,让市民无时无刻不在公园中。外界说起成都,必谈公园城市。这得益于成都最近三年来的公园城市建设,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已深入人心。 夜幕下的成都(摄于桂溪生态公园摄影/张盛) 公园不仅是人们休憩的地方,也产生了更高的绿色价值。仅在牛年春节“黄金周”,成都就接待了.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亿元,均居全国第一。 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正在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提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打造“人民城市”。 百年人民公园 80多岁的谭继和也钟爱人民公园。作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成都不少城市工程中都有他的身影,其中就包括人民公园。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谭继和就参与到人民公园文化特质研究,以及君平园等主题游园规划中。在他看来,人民公园承载着成都人巴适安逸的生活方式和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是重要的文化符号。 人民公园建于年,是成都最早建立的公园。当时是为了让人们杂耍、卖茶饭,解决生计所建,后来成了休闲娱乐场所,当时还叫“少城公园”。 俯瞰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历经战争,公园还承载着家国大爱,园内“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和“川军出川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记录着蜀人保家卫国的悲壮历史。曾经,川军在这誓师出战,进步团体在这演讲演出或聚会募捐。 年成都解放后,“少城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在此后70多年间,历经多轮改造升级,拆围透绿、融于街,花草树木品类增多、园区面积扩大、引水养鱼、举办民俗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美景胜过当年,也真正成了人民生活休闲的城市地标。 谭继和很爱人民公园里的花花草草。他说,人民公园是成都花展最多的公园,建设之初就重视生态景观,生态和人文景观结合是成都公园特色。 很多城市都有一座人民公园,但很少像成都人民公园这样历经百年生命力越发旺盛。它为人民而建、因人民而兴,代表着成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成都历来自然条件优越,花草树木众多,唐宋以来建有大量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庙,人们尤爱赏景逛园。陆游在成都时常去踏青赏花,他尤爱海棠,“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道出花之盛美。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李白曾这样形容成都景色。自古蜀文明时期,成都就有诸多川西林盘,居民院落和树木、河流、耕地融为一体,人们在大自然中生活、劳作。谭继和表示,林盘文化是成都文化特色,也孕育着成都人“仙乡人居”的生活态度,即向往逍遥自在。 成都川西林盘之美 成都有着年文明史,不仅城名未改、地址未迁,“因天时就地利”的营城理念也延续至今。但进入工业化时期,成都发展迅速,面积、人口翻了几十倍,川西林盘、古街老巷、开敞空间却日渐萎缩,城市病侵蚀了天府之国宜居本底。 成都锚固“生态”基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塑城市“绿图”,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年5月,成都宣布启动天府绿道建设,打造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主体骨架的三级绿道体系和慢行系统,全长公里。 天府绿道两侧,树木郁郁葱葱 同年,成都天府新区也迎来转变。彼时,天府新区联合同济规划院顶层设计团队迭代升级城市规划,将原本沿道路拓展的方案变为“沿河”“沿绿”布局。自此,河流、湖泊、绿地将不再是城市后花园,而是人和城市的使用空间。据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局长王科介绍,为从底层逻辑上重塑城市形态,天府新区将产业用地由27.2%压缩至20.6%,居住用地由25.6%提高至34.1%,蓝绿空间比例由65.7%提高到70.1%。公园城市内涵是什么、怎么建、呈现效果如何?外界格外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zp/82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