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pf/a_6712021.html 蓑衣、斗笠、草鞋、造纸、竹编、拌桶、连盖、犁耙、石磨……在这里,城里人难得一见的农具、农技、农艺再现,人们还可以体验当一盘“农民”,坐一趟鸡公车。 近日,记者走进坐落在双流的一座农耕文化博物馆——双流古蜀农耕文化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多件农耕器具等藏品,生动再现了川人劳作、生活的鲜活图景。 ╱传统农具记载川西坝子农耕文化╱ 前不久,一对新人想举办一场特殊的婚礼,专程到收藏馆来借用“鸡公车”,新郎想推着“鸡公车”去接新娘,馆主赵文清爽快地答应了。 “这些是留存在民间的一种古老习俗,现在年轻人想体验一把,我何乐而不为呢?”赵文清说。 记者走进古蜀农耕文化博物馆,浓郁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无论是博物馆院落艺术墙上的农人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图,还是展厅里林林总总的各种农具,无不让人大开眼界。 除了各种农具,博物馆还陈列了各种和乡村有关的生活、渔猎用具,不少农具就连当地慕名前往看稀奇的农民也没有见过。 赵文清说,他曾收藏过几件农村捕鱼用的“虾耙”。这是一种用竹篾条做成的工具,一端扎紧,敞口的另一端对准水流来的方向。在都江堰放水下来的季节,把“虾耙”往水沟上一卡,有时候一晚上就可以接好几斤鱼。 手持篾片,上下翻飞,很快,斗笠初现;抡起铁锤,狠狠地砸在铁件上,火花四溅,再现古人打铁现场;陶瓷艺术大师助阵,乡土味陶塑作品感动藏家……在古蜀农耕文化博物馆,还多次举办“农耕文化节”,邀各地身怀绝技的匠人表演献技。 ╱历时20多年用心血收藏乡愁记忆╱ 赵文清曾是双流最早一批建筑开发商,今年已70多岁。 20多年前,他把注意力转移到搞收藏上。博物馆的很多瓷器、大花床,都是他多年来的收藏。 为什么要收藏农村人主动丢弃的农具? 是与身边小朋友的对话触动了他:“你知道大米怎么来的吗?”“超市里买的呀!” 赵文清说,古诗里曾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写农人耕作之艰辛,但是随着城镇化推进,都市里的人如今大多不知粮食怎样收种、也不知稼穑之艰难。 “收藏这些农具,既是记住乡愁,也是留住我们农耕文化的根。”赵文清说。 从农村走出来的赵文清,对川西坝子的农具一清二楚。 “我踩过水车、推过鸡公车、用风谷机扬过谷子、用连盖脱离过菜籽……”在乡坝头走街串户时,这些农家丢在房前屋后的老旧物件,都被他当成宝贝买了回来。 因为数量巨大,仅农具和生活用具这部分收藏,就花了好几百万元。家人、亲戚对此相当不解,“人家不要的东西,你拿来当宝贝,当真钱是风吹来的哇!” 固执的赵文清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这些就是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 年,他开了一个农家乐,后院就做成博物馆免费开放,于是,四川首座农耕文化博物馆——古蜀农耕文化博物馆在成都双流落成。 “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愁,也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真实面貌,了解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让深厚的历史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仅仅把农具陈列摆放,赵文清认为还不能起到宣传作用。 几年前,他又打造了一个面积3亩的农耕体验园。双流中学的学生,可以用他收藏的农具在耕地上体验如何翻地、种菜,最终体验丰收采摘的乐趣。 乡魂、乡音、乡土、乡味、乡情,留住历史,记住乡愁。岁月流转,追忆过去、思念故土。赵文清希望更多人走进这座建在都市里的古蜀农耕文化博物馆,了解蜀中先人们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增加对故土的情感,让一抹乡愁融进浓浓的岁月中…… 作者:杨显云刘贤虎丁平 编辑:杜娇 审核:余淼 来源:空港融媒 欢迎双粉儿在右下方“写留言” 双双每条都会很认真的看哦! 大家都在看 学校,我想你了!我想...... 棠湖公园明天开门!这些情况不能入园! 注意绕行!双流人经常走的这条路全封闭施工中! 点击 告诉更多朋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zp/63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