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7/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四川成都至温江间有一座文家立交桥,这附近曾有一场镇,名叫“文家场”。文家场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得名缘由,要追溯到多年前在蜀兴学卓著的教育家文翁和他的后裔。文翁是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县)人,汉景帝末年(公元前年)时任蜀郡守。此前的蜀地文风不盛,也无官办学校。文翁为改变蜀地文风不盛的状况,在成都创办文翁石室官学(如今成都文庙前街石室中学的前身),招收各县子弟入学。为提高师资水平,文翁还派遣张叔等人到京师学习儒家经典和律令,学成后回蜀任教。为鼓励学习,入学者免更繇役,成绩优秀者补郡县吏,次等的为孝悌,为田。经文翁力推倡导,蜀郡学风大盛,可与文化发达的齐鲁地区媲美。文翁兴学得到皇帝大力嘉奖,命天下郡国皆立学官。文翁“兴文化蜀”,开了蜀地学习教化培养人才的好风气,传扬千古。至今,成都有文翁路以资纪念。至五代十国时期(-年)的后蜀(-年),文翁的后代文谷官至后蜀御史,退官后寓居今文家场北。▲文家场旧照解放前,文家场属于温江县管辖,《温江县志》记载:“文谷故宅在文家场北,谷文翁后,官后蜀侍御史,里人以谷为名,其乡为安谷乡。”这里的记载告诉人们:以前有个文谷的人故居在这附近,文谷生活在后蜀时代,官当得特别大,又是汉代文翁的后代,于是后人便以他的名字来取了地名——“安谷乡”,意思便是“安宁的文谷居住地”。查阅《十国春秋》证实,文谷是后蜀“成都温江人,汉文翁之裔”。他“笃学博闻,以词章显于世”。曾经在蜀后主孟昶时任过员外郎、侍御史、山南节度判官。所撰《备忘小抄》十卷,杂抄子史一千余事,以备遗忘。世多传写之。另据民国《温江县志》记载,文家场北原有“文谷故宅”。文谷弟文察,“以经学教授乡闾,为邑人师。”“文察墓,在文家场后”。文察曾孙文祚,元丰进士,积官赠中奉大夫。文察之子孙及诸从子孙为进士者,有:文振齐,温江人;文振德,双流人;文振鹭,温江人;文衡中,郫县人;文达之,郫县人;文振道、文人中、文定中、文安中,俱温江人。由此可见,有宋一代,以文家场为中心的文氏家族,不愧为温江的望族。据统计,温江县“唐进士渺无一人可述”,至宋有进士26人,其中文氏10人,占38.4%,所以有评论说:“彼文氏诸族科第可谓盛矣。”▲文家场旧照“安谷乡”又是怎么变成今天的“文家场”的呢?根据80年代成都市文物普查记录,在文家场,看到了这么一副有趣的对联:“不赶曹家赶文家,地接锦城三十里。”据说这幅对联最早挂在场口的木石牌坊上,往来之人都能看到。“不赶曹家赶文家”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文家场不远处有一处更古老的场镇,这所场镇以曹姓居多而叫“曹家场”,曹家场古老而庞大,安谷乡便想出不少办法要迎头赶上曹家场,先是把镇上房子统一修建得更好,让街道更加敞亮,而后开设各类店铺,招引沿途行人、往来商家,最终场镇初具规模。某天,从成都办完公务的温江县令坐着轿子路过安谷乡。安谷乡好酒好菜进行招待,许多文姓当家人趁知县酒兴之间,要求将安谷乡改乡为场,并提出此地的地区优势和有利条件。饶是县令,也不能随意批设新场,须得上报审批才行,时逢官场腐朽,也未必能通。县令“吃人家嘴短”,一时间陷入两难境地,灵机一动,耍了个花招,问道:“离‘安谷场’最近最大的场镇叫什么?”,便有人回七里之处有一曹家场,县令又问:“曹家场繁华否?”众人皆回:“不及此处”,于是县令便留下了“不赶曹家赶文家”的墨迹,这七个字并未提及场字,但是隐隐然又让安谷场有了“无场之场”的意思。当地文人灵机一动,便依据这里离成都30里的情况,对拟出“地接锦城三十里”的上联,最后又建立起巨大的牌坊挂起对联,上书“文家场”,首次将安谷场改成了文家场。仔细读来,这对联难称对仗,但已然达到了一种品牌效应。此后,牌坊被毁,对联木牌也已消失,仅仅留下了“文家场”这个称呼。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若已获授权,请注明“来源:成都方志”。图片来源:网络图文编辑:南波万图文校对:汪洋技术支持:毛声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tq/117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