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岷江金马河上还曾保留有五个上千年的古老渡口,双流的擦耳岩古渡就是其一。 五个古渡历史悠久,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将擦耳岩古渡称作“涉头津”。 ▲原来的古渡现在已建成大桥 擦耳岩地名的由来 “以前,擦耳岩古渡是金马河五个古渡中最险要的渡口。擦耳乡这一地名就来源于此。”说起擦耳岩古渡,金桥镇冯国祥大爷打开了话匣子。 ▲擦耳岩渡船旧照 根据前辈及以前的志书典故,冯大爷告诉记者,金马河河面较宽坦,水流平缓,非常适合划桨撑船。只有擦耳岩渡不易摆渡。 ▲ 擦耳岩渡的筰索吊船马千笑/手绘 “这是因为金马河在擦耳岩拐了个弯,河段缩小,河面较窄,水流十分湍急,激浪多且险恶。有勇敢者开船过河,不是被激浪打翻,就是被冲到下流老远,半天上不来。这也是擦耳岩地名的由来。”他补充道。 尽管地势险要,但由于擦耳岩河口是大邑、崇州去往成都最近的渡口,人们极力请求摆渡。于是,擦耳岩人发挥聪明才智,找到了摆渡过河的方法。 ▲擦耳岩古渡示意图 他们利用河流弯道,在上游岸边建一大杩槎,再用竹篾扭成长竹绳,一头栓在大杩槎上,一头栓住船头,解决了船不被冲走的问题。 然后摸索出用一根长木作方向橹,从船尾伸到河里,长橹受激流冲击而获得一定的方向力,利用所获得的方向力来驾船。 这样,不用人工撑船划桨,没有任何机器动力,利用河弯和江水激流,就实现了“筰索吊船,借力驾船”的摆渡方法。 ▲有着48间桥楼的擦耳岩廊桥 八百年前的南宋诗人陆游在崇州做官,多次在这里过渡,也被神奇的渡船所吸引。他写的《自江源过双流不宿径行之成都》诗,头一句就描写的这新颖的渡船过河方式:“断筰飘飘挂渡头,临江立马唤渔舟。” 擦耳岩渡船既科学经济,又简单实用,千百年来,这里的船工们就这样摆渡,方便着东西两岸往来的人们。 一桥飞架,摆渡成为历史 在金马河畔的一间茶铺,擦耳岩渡船的老船夫告诉双儿,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他们开的渡船已经是钢制大船了,船宽6米、长20米;擦耳岩渡是唯一允许载汽车过河的渡口,能载3辆汽车,逢赶场时可载两百多人。 “船用大钢丝绳栓吊着,长橹从船尾伸到河里,向河里借力驾船。由于船载重量大,需要两三个人撑橹驾船。”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擦耳大桥修建后,摆渡船逐渐就废弃了。如今站在金马河畔擦耳大桥头,看着车水马龙的车流、行迹匆匆的行人,真叫人感叹,“岷江金马河上千年的摆渡历史,就这样不留痕迹地消失了。” 的确,过去的金桥人利用河湾环境,在极不易摆渡驾船的激流中,探索出一套独特的“筰索吊船,借力驾船”科学摆渡方法,创造发明了不用人撑船、划桨的“无动力摆渡船”,其科学性、经济实用性在历史上应占据一席之地。 *本稿件综合空港融媒、瞿上、百度百科,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