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近期,双流特校名师系列讲座开课。学校新晋的两位区级学科带头人樊懋老师和刘亭亭老师围绕培智生活数学的课程、教材、学情、作业设计开展了题为“走进生活数学”的讲座。

两位老师首先分析了生活数学课标是基于怎样的学情诞生的,接着在横向比较生活数学课标和普校数学课标的基础上,结合《3-6岁儿童发展指南》,以三年级上册生活数学为例来看培智课标在教材中的体现,根据学校三年级学生具体学情,分析相应的教材调整、教学策略的选用,最后进行作业设计。

众所周知,教育部于年颁布《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随后于年发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数学》,自此我国的培智数学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樊老师在分享中谈到,培智生活数学课标在秉承普校数学课标一脉相承的体例基础上,对课程目标进行生活化的“削枝强干”的调整以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接受性。

总的来看,两类课标在总目标有着较为一致的要求,但在程度上又明显体现出差异。鉴于培智班级里“生生大不同”的情况,我们在教学中把握的首要原则就是“个别化”。

樊老师谈到自己关于“个别化”的看法,她追问:个别化的源头在哪儿?是学生的认知发展里程碑吗?

我们可以把这个里程碑看做一条符合认知规律的螺旋上升的山道,相对普通小学生一步一梯的认知进度来说,培智学生的这条山道梯步更矮,坡度更缓。“我们允许学生慢慢走,甚至走三步退一步,或许这就是‘慢教育’的真谛”,樊老师如是说到。

刘老师从对比解析教材、教学策略、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分享。她提到在保持学科科学性和学生学习习惯的条件下,根据学情,遵循“调”“改”“拆”“拼”“编”“延”六法进行适当教材调整,用以适配学生教育需要。

在具体实践教学中需巧用“多循环”,积累事实性知识;善用“多感官”,联结概念性知识;妙用“结构化”,建构程序性知识。

以生活数学《得数为8的加法》为例分享作业设计的解析,坚持个别化设计,落实精准评价;采用多样化形式,降低作业门槛;教康整合,着重学生缺陷补偿;丰富评价主体,发展学生自我决策。作业形式方面,包括书面认知作业、操作类作业等。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她谈到,生活数学不仅是一个偏正短语,也可以是一个并列短语。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牵着蜗牛漫步其中,其乐无穷。

成都市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本次分享活动中,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具体实践操作。通过这样的培训有助于教师们精准解读课标,精准把握学情,智慧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并设计适合学情的高品质、丰富内涵的作业,让作业真正成为有效承载育人目标,灵活反应教学内容,指向培养特殊学生适应生活的核心素养,实现“下学而上达”的效果。

编辑:小半

责编:付艺薇

来源:成都市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qh/129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