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有好的治疗方法吗 http://pf.39.net/bdfyy/tslf/

刘家从明末起,入川的始祖是刘朝弼,从湖北入川至今,已传承了十五代。为什么要入川呢?根据族谱记载,是对明末的政局不满意。

第一代祖刘朝弼,号棐忱,明季廪生,教学为业。入川后,定居在现在的彭山,当时属于眉山管。第二代祖刘宇舟,号峤云,继承父业,教书为业,仍然住在彭山。第三代祖刘坤,号后菴,在彭山教书,因觉得彭山不能久居,就沿江而上到了双流。

从刘家的足迹来看,从湖北入川后,在彭山只住了两代,从第三代太高祖刘后菴起,就迁到了双流的云栖里。云栖里是我曾祖止唐公的墓地所在,就在今天的彭镇。他仍然是继承父祖的职业,以教授为业。

第四代祖刘嘉珍,号玉函,由于家庭是教书为业,玉函公仍然喜欢读书。那时,一方面教书,一方面从事农耕。第五代祖刘汉鼎,号君谟,是入川的第五代,也就是居于双流的第三代,他仍然是喜欢读书,而重点读的书是什么呢?《易经》《前汉书》《后汉书》。同时,他开始著作,写过《易蕴发明》这部书。第六代祖刘汝钦,号敬五,是我曾祖父槐轩的父亲,我们称为高祖。根据族谱记载,他继承了父亲的志愿,也精研《易经》。

敬五公门下只有两弟兄住在双流,一个是刘濖,一个就是槐轩刘沅。槐轩是入川后的第七代,我是第十代,他是我的直系亲曾祖父。

止唐公以下,就是我们这一支,止唐公有八个儿子,其中有两个举人,我的大祖父、三祖父;一个进士,我的四祖父。我的四祖父,做过广西梧州府知府,是我们家里面官做得最大的。我想说明一点,从入川的始祖以来,当官的很少,最大官是知府,官不大,从现在的话来比较,不是很恰当,基本上也就是专员这个样子,管几个州县。

从入川的始祖起,到我曾祖父刘沅,都以读书为业,因此也就成了我们刘家的一个家风。什么家风呢?我曾祖父以下,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从事文教工作,一直到我底下这一辈,也是如此。在我这一辈,恒字辈,三十多个哥哥当中,只有两人当过很短时间的县长,其他绝大多数都是从事文教事业,可以说这是一个家风。

(本文节选自刘伯谷先生口述整理资料)

附:

关于编印《祖述槐轩》的二三事

刘驰

关于《祖述槐轩——刘伯谷先生讲大学中庸》本应该由该书策划、巴蜀书社首席编辑施维先生介绍整理出版的情况,但因施先生忙于其他出版事务,就由我向大家介绍汇报该书的整理出版情况。

大约十年前,当时有人提出,很多双流人看不懂槐轩的典籍。基于此情况,年——年间,原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邀请了年届耄耋高龄的刘伯谷先生,每星期来一次到双流,用槐轩的观点,义务为槐轩学说爱好者讲授传统文化的两部经典——《大学》和《中庸》。许多人听过后,都觉得刘老的讲课可以说是深入浅出,相当精彩。可惜,在讲到《中庸》19章时,由于刘老长时间整理其父《推十书》,眼力受损,讲课不得不停止,留下遗憾。当时讲课全程录了像,本书就是根据当时录像整理而成。

大约是年10月,我与李明甫喝茶的时候谈到,将刘老的讲课资料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学习参考,同时,也有个朴素的想法,就是给老师留点东西,以报师恩。这个想法李明甫听后也很支持,随后我们到刘老家里,把我们的想法告诉了刘老,希望得到刘老的同意。但刘老一开始不大赞成,认为槐轩已经著了《大学恒解》《中庸恒解》,再加之他讲的也是以槐轩的观点来讲的,没有必要整理自己的讲义。经过我们反复多次恳请,刘老勉强同意,并再三嘱托我们说,他本人不敢言讲,整理成文后,一定要特别说明,他只是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分享了槐轩关于两部儒家经典的看法,给大家提供点学习了解槐轩之学的线索。大家看了,如果觉得说得对,那是对槐轩先生的解释理解了;如果说错了,那是他个人理解有误,责在己。

随后,李明甫联系了几位爱好者,但由于有的是外省人,不大熟悉四川,特别是成都方言,或者有的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答应,最后联系到北京石华锋世兄,他也是刘老的学生,他一口应允,同意将刘老的视频资料转化成文字。由此,我们成立了三人整理小组。将视频整理成文字是非常辛苦的工作,由石华锋一力承担,他大概整理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转录工作。

随后的文字校对工作,也比较辛苦,一是我们学识水平有限,有些刘老信手拈来的典故,我们不太清楚,有的找不到出处,需要多次往返刘老住处,向老先生请教。比如,提到舅犯“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舅犯是晋文公的舅舅,叫狐偃。刘老讲的时候,提到了“渭阳之情”和甥舅情谊,但没有详细说。由于我们不大懂这段历史,以为指的是舅犯,但又觉得有点没有对,为此,又专门跑到刘老住处,专门请教刘老这个典故。没有想到,刘老仔细给我们讲了这段典故和它要说明的文明,而且,还随口将《诗经》里的《秦风·渭阳》背诵给我们听。我们一方面佩服刘老学养深厚,一方面也很惭愧,同时也根据刘老的讲述,把他一两句话带过,而大家不大明白的典故专门补齐完善,便于阅读理解,这也是得到了刘老的同意。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刘老的讲课里,夹杂着很多老成都的话,现在的年轻人都几乎没有听说过,比如讲到《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提到纣的军队“倒戈”,刘老用了“矛瞄子”车了方向,这类方言,我们拿不准的,就多次亲赴住处,或委托他的女儿代为问询,确保将刘老的意思表达准确。当然,也有些明显的口误,有些我们发现了,及时更正了。有些笼统说没有问题,但仔细考究,不太准确的,我们也没有发现,留下了些许遗憾。当然,这都是我们整理者的责任。

年,我与李明甫到巴蜀书社联系施老师,看能否将此书正式出版。当时,施老师建议先将我们整理的初稿寄给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的编辑。

整理初稿,以前大家都没有整过,施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建议,指导如何具体做。我们三人是各分一部分,自己校对完后,彼此又相互校对,包括春节假期,大家都在校对整理。刘老讲话是用口语,要将讲稿理通,需要将文字重新梳理,这个工作比较艰巨,大家也是尽量按照严谨的作风来完成这项工作。大概用了3、4个月的时间,将稿子寄给施老师。施老师本人也非常辛苦,据他说,笔都写烂了好几只。他说,整理修改难度很大,他必须亲自动手,在交到出版社前,要先符合出版规范。为确保整理编辑质量,施先生重读槐轩原著,在讲稿原稿相应位置,配以槐轩原文作注,以方便读者阅读理解提升。本书书名《祖述槐轩——刘伯谷讲大学中庸》,即为施先生所提,并征得刘伯谷先生同意。

该书正式出版后,反响较好。双流石竹轩掌柜陈光强说,阅读该书,有如刘老在现场讲课的感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祖述槐轩》一书正式出版后,我们没有想到该书会被中宣部下属机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遴选进入年“中国好书”三月榜单,据施老师说,中国好书榜单是普及类读物的最高荣誉,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他们也没有想到该书会进入榜单。前几日,《解放日报》专门为该书作了书摘和书评,新华社、深圳晚报、新浪网、凤凰网等媒体也进行了转载,这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当年刘老在双流开展槐轩讲学活动和取得这样的成果,是与宣传部、文旅局和在座各位分不开的,我们对此深表谢意和感谢。作为双流研究槐轩第一人,我们要向王泽枋老师表示敬意,我们以前整理槐轩的相关资料参考了王老的文章,并得到了王老的支持。同时,当年刘老在双流讲学,为刘老授课供场地并热忱服务和协助工作的还有陈炳刚、郭华夫妇,蒲国勇、冯小召、陈光强、佘其良等;刘老女儿刘镛晋、刘镒晋参与接送先生赴双流讲课和成都方言俗话转普通话文字确认工作,全程为整理讲稿以及其他工作提供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此书能正式出版并得到“中国好书”的荣誉,可谓众缘和合,在次,我们深表感谢。

(本文为刘驰《祖述槐轩》赠书活动上发言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zp/71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