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病好 http://m.39.net/pf/a_4617806.html

一说到双流民俗

很多人会想到黄龙溪火龙灯舞

会想到府河号子、黄水打春牛

其实

双流的民俗远不止这些

从数千年前最原始的狩猎活动

到农耕文明、畜牧业的发展

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

伴随着双流人走过了千百年光景

成为了双流人内心最深处的独家记忆

今天

双儿带你一起走进

双流传统民俗之一的

“蚕桑民俗”

一起感受萦绕双流这片沃土的

历史文化瑰宝~

▲蚕丛故里

历史溯源

双流蚕桑业起源较早,可追溯到远古的蚕丛时代。古蜀国时期,蚕丛称王瞿上(今双流牧马山九倒拐),劝民农桑,教民载桑养蚕。蚕丛王在远古时代创造了蚕桑制锦业,经历代相传,成都平原地区的蚕桑制锦业迅速发展。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联珠龙纹绫”

现存于新疆博物馆内的“联珠龙纹绫”,于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号墓中出土,背面有墨笔行书题记:“双流县,景云元年折调绸绫一匹,双流县,八月官主薄,史渝。”这是我国出土的丝织物中唯一记载产地的绝世珍品,足以证明双流早在唐代景云年间即为蜀锦产地。

▲墨笔行书题记

华阳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宋代诗人李新在《广都道中》写到:“万花织锦凡几曲,绣屏处处围茅屋。”生动描述了昔日广都(今华阳)织锦万花、绣屏处处的景象。华阳一带曾是古代民间织锦中心,三国时期即使用“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的多综多蹑织机,后发展成著名的丁桥织机。

▲丁桥织机,图据网络

20世纪50年代初,双流华阳一带有丁桥织机数千台,有些人家一户就拥有两三台,从老人到小姑娘大多会操作,可谓“家家有织机,户户出织锦”。同时还有缫丝厂多家,形成栽桑、养蚕、缫丝、织锦一条龙的生产方式。至70年代后,华阳农村的织锦机仅存余台。

栽桑养蚕

黄甲牧马山一带历来有养蚕习俗,流传“养蚕织锦,子孙不穷”的古训,养蚕之前必然会先栽植桑树。过去双流平坝地区栽桑多利用房前屋后空地,丘陵区则在荒山荒坡上种植,自栽自采。20世纪80年代中期,双流以综合农业开发为龙头,实施“四边栽桑发展蚕”的措施,把栽桑养蚕列为十大重点开发项目之一。年全县栽桑面积4.6万亩,年养蚕达2万张,产茧突破吨,增加产值多万元。蚕丝绸产业成为双流多种经营除生猪外的第二大经济支柱。后因国际蚕丝大战冲击,双流养蚕业急剧下滑,至20世纪末,仅存一些零星养殖。

缫丝成帛

蚕丛之所以被称为蚕丛,养蚕便是他的“专业”,蚕丛到了瞿上之后,他把“蚕业”发扬光大了。根据气温和桑叶供应一年可喂两季蚕,即春蚕和秋蚕。双流以春蚕为主,每年春天4月~6月为养蚕期,48天成茧。他教更多的先民们栽桑养蚕,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把蚕茧抽成丝,然后织成帛。这一创举被后人发展成为了闻名中外的蜀锦。

▲双流牧马山浮雕,记载蚕丛在蜀地的活动与事迹

再到后来的唐代,双流地区因蜀锦发展到鼎盛时期,那时的双流成为了全国蜀锦最大的生产交易地之一,如今的金花、簇桥、机投等,就是双流生产、交易蜀锦的见证。

▲蜀锦

时至今日

虽然蚕桑民俗文化

已经渐渐淡出了很多人的视线

不过在双流蚕桑业产生发展的过程中

创造了丰富的蚕桑文化和习俗

构成了古老蚕桑文化

发展兴盛的历史见证

化作了双流文化的重要内涵

如果这些双流传统民俗

能够勾起你一丝

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回忆

或是在繁忙的工作中

感到一丝清凉的慰藉

那么这便是这些民俗最重要的意义~

编辑:東家-图南、方宇

审核:向明、刘先军

图片来源:空港融媒;参考资料《民俗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zp/71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