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治癜风一般多久能好 http://m.39.net/pf/a_7309729.html

10月21日下午,《认识金马河》赠书仪式暨金马河历史文化研究学术沙龙活动在成都市双流区彭镇举行,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委史志办和彭镇政府等相关负责人,以及蒋剑康(《认识金马河》作者)、祁和晖、彭华等高校专家、陈伟芳等双流地方志专家和棠湖中学、艺体中学、金桥中学、彭镇中学代表出席活动。

座谈会上,该书作者蒋剑康介绍了新书的考察研究成果,业内专家谈了对新书的认识感受,对彭镇文旅资源及发展的看法;蒋剑康还向区委宣传部、区委史志办、区教育局、区文体旅游局、彭镇政府、区图书馆,以及棠湖中学、艺术中学、金桥中学、彭镇中学等代表赠送了新书。

《认识金马河》一书,作者蒋剑康老师,他曾多次实地考察金马河两岸,走访调查,结合文献资料仔细考证,在此书中厘清了金马河的历史脉络,揭示了金马河的历史文化,展示了金马河的丰厚内涵。这不仅是一本了解双流地方史志的佳作,同时,对于历史资源进一步支持地方区域文旅规划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延伸阅读

金马河是属于岷江水系的一条大河,是流淌在成都平原上的重要河流,成都人民的母亲河之一。但是,由于金马河自身的变化和历史记载的复杂,以致世人对金马河的真实历史(自然历史与人文历史)已经认识不清了。比如说,关于金马河自都江堰到新津所流经的五个县市,都江堰、双流、新津、温江、崇庆诸地县志的记载便各不相同,以致读者无所适从。至于金马河的历史文化,世人的认识也是不清楚的,留下了许多空白。

《认识金马河》的作者蒋剑康先生,是一位执着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有心人。自年退休以来,为了弄清楚金马河的真实面貌,他多次自费考察金马河。经过调查、比对、研究和写作,逐渐形成了一部近30万言的著作。这是可喜可贺的好事,我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认识金马河》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揭开金马河神秘面纱”,主要钩沉的是金马河的历史文化;下篇“旅游优势显著的金马河”,主要是为金马河的旅游蓝图进行了规划设计。作者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金马河深厚的历史文化;作者的规划,为我们展示了金马河美好的旅游蓝图。

《认识金马河》展示了金马河全面而独特的风貌,使我们从多个维度立体地认识了金马河的三副面孔:

第一,魅力不凡的金马河。

金马河有诸多神奇之处,展示了她非同凡响的魅力。比如,关于擦耳岩古渡小镇,便有着许多传奇故事(与杨遇春有关)。又如,在金马河上,有不用人工撑船划桨,而借助河水流动之力驾船摆渡的千年奇观——“笮索挂船,借力驾船”,这就是陆游所说的“断莋飘飘挂渡头,临江立马唤渔舟”(《自江源过双流不宿径行之成都》。再如,金马河上曾有川西平原的第一廊桥——双流擦耳岩廊桥。

双流擦耳岩廊桥的照片曾被收入《中国名胜》画册,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根据画册中的照片显示,廊桥有48间桥楼,长约米。由此可见,双流擦耳岩廊桥确实是川西平原上的美丽廊桥,并且堪称“第一”。

第二,文化深厚的金马河。

与金马河历史文化有重要关联的历史人物,有东晋的常璩(约——)、唐朝的王勃(——,或——)与杜甫(——)、宋朝的陆游(——)等,以及安息在金马河畔的晚清四川大儒刘沅(——)、清末学部左丞乔树枏(——)、中国近代词人乔大壮(——)等。在此,不妨重温一下其中的两首经典诗篇: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脍炙人口的诗句,世人早已耳熟能详。

陆游《自江源过双流不宿径行之成都》:“断筰飘飘挂渡头,临江立马唤渔舟。少城已破繁华梦,老境聊寻汗漫游。斜日驿门双堠立,早霜风叶一林秋。诗材满路无人取,准拟归骖到处留。”根据《认识金马河》作者考证,陆游所走的是一条到成都的“捷径”,而这条捷径的必经之路是双流擦耳岩,即在擦耳岩“唤渔舟”摆渡过河。

第三,前景广阔的金马河。

作者立足当下,既回顾金马河的过去,又展望金马河的未来。在作者看来,“金马河双流河畔呈现显著的旅游区位优势”,并且“已具备基本发展条件”,故而构拟了“最适合开发打造的旅游景区公园及项目”等,如风烟望五津公园(简称五津公园)、擦耳岩红色广场、岷江主题雕塑公园等。

《认识金马河》显示了作者的治学特色与运思风范。我认为,大约有以下两点:

第一,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地方人士研究地方历史,有一个独到的优势——“地利”。这一独到的“地利”优势,是外地人士不具备的。《认识金马河》的作者曾经多次实地考察金马河两岸,从而为其准确考证金马河的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仅举一例:

《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始曰白华津;二皂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沙头清……五曰江南津。”关于“五津”,当代学者的看法存在分歧。《认识金马河》的作者经实地调查后认定,“五津”就是金马河上的五个注明大渡,而“五津”中的沙头律(涉头律)就是双流擦耳岩古渡。其考证学理性强,证据充分,论证严谨,我认为是可信的。

第二,学术研究与学以致用相结合。

“经世致用”,是中国的悠久传统;“学以致用”,是国人的孜孜追求。《认识金马河》的作者曾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拥有丰富的经验,故而能娴熟的规划金马河的旅游文化蓝图。这一长处,充分体现在《认识金马河》的下篇中,在此无需赘述。

总体看来,《认识金马河》厘清了金马河的历史脉络,揭示了金马河的历史文化,展示了金马河的丰厚内涵,弥补了这一区域研究的空白,也就是说,这是一部不错的著作!

对于想了解金马河历史文化的人而言,对于关心金马河未来发展的人而言,《认识金马河》无疑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延伸阅读部分作者:彭华,字印川,四川丹棱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近现代学术史以及中国儒学、巴蜀文化研究。著有《燕国八百年》《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印川集:蜀学散论》等。此文节选自《认识金马河》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zp/70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