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第一次,就是在成都居住几十年来第一次在朋友的邀请下去彭镇,这里是朋友的家居所在地。 彭镇是成都市双流区所辖的一个街道,其名声在外是源于彭镇的老茶馆。 在成都周边古镇类似的老茶馆还是有一些,彭镇的茶馆出名还是缘于几年前媒体的作用。 彭镇街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城西北3公里处,面积36.42平方千米,东靠东升,北接温江,南连黄水,西邻金桥。 彭镇街道辖彭镇、柑梓两大场镇及13个村(包括2个社区),个社,总人口人(年)。 彭镇别名彭家场、曾用名永丰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双流古场镇之一。原是城西的水陆码头,更是粮、麻、油、蓝靛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清朝初年因战乱而遭烧毁,雍正年间叫双流县西一甲永丰乡;乾隆年间乡人重建街房数间,形成场镇,因多为彭姓人家居住,加之后来又有丹棱人彭端淑一大家名门望族迁居于此,所以又重新改名为彭家场。 顺便说说彭端淑其人。 彭端淑(约年-约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清朝官员、文学家。 他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作品《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粤西纪草》《曹植以下八家诗选》等,著名散文有《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出生于一个富庶家庭。其祖父彭万昆为明末怀远将军,清初为简州(今四川简阳市)判官。以军功授四川都督佥事(qiānshì,都督佥事是正二品)。 彭端淑的8位叔父,多为举人、知县。 本人学有所成为雍正进士。授吏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乾隆间,充顺天乡试考官。后出为广东肇罗道。寻告归。 家居十余年,主讲锦江书院。工诗文,与弟肇洙、遵泗齐名,时称“三彭”。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 彭镇历史上另一位名人为刘沅。 刘沅(-),清代四川学者,是历史上少有的被人奉为教主的学问大家,其著作《槐轩全书》,以儒学元典精神为根本,融道入儒,会通禅佛,体大精深,鸿篇巨制。 又创立槐轩学派,名震一时。他在医学上也颇有成就,是名医郑钦安的老师,被后世尊为“火神之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有《火神之祖——槐轩医学全书》。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设置彭家镇,年曾撤销彭镇建制,与擦耳、红石、柑梓三乡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年恢复建立彭镇公社,年改为彭镇。 年10月10日,双流县决定开展区、乡、镇建制调整。柑梓乡并入彭镇。 年3月26日,市政府正式批复了《关于永安镇等6个镇增挂街道办事处的请示》,同意双流区彭镇增挂街道办事处牌子。 彭镇历史悠久,俗称彭家场,始建于明代,素有“水陆要冲”之称,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彭镇曾有“六庙”(关帝庙、文昌庙、燃灯寺、观音寺、万年台、川主宫)、“三会馆”(福广馆、江西馆、广东馆)、“一阁”(天一阁)等多处古建筑。 上述很多古建筑已经残缺不全或者已经消失。 现在的彭镇还有诸多历史文化遗留,主要是明清建筑和一些商业痕迹。彭镇最为著名的就是沿街许多传统老茶馆,能勾起人们的乡愁,极具沧桑感。 在成都生活几十年第一次去彭镇。走在街道上可以明显感到古朴民风和明清氛围。 街景 本地具代表性的老茶馆 该茶馆用井水泡茶,方池围住的地方就是水井。工作人员倒水动作如游龙戏水,动作娴熟,乃传统技艺。岁月老人就这样可以坐一天,每人十元钱。城里人靓女专门来体验老茶馆茶馆外面也坐的茶客外面街道宽敞空气好安静茶馆外面的传统理发匠,喝茶理发两不误,算是一条龙服务。街边餐馆。享受休闲。看门狗。又是一家老茶铺。街边的老铁匠铺。 老街道融进了现代元素。岁月留痕。转了一天下午到彭镇所辖的金桥朋友家继续喝茶打牌。朋友家院墙外的风光。 晚上乘地铁回来,从明清时代回归到现代文明。松竹散人写文辛苦打赏随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