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史载,双流区南十八里的牧马山,为古蜀人发源地之一,蚕丛的都城也曾建在这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动人的传说。历史遗迹中自然包括众多古刹名寺,而至今仍巍然屹立在胜利镇牧华路旁的应天寺,便是其中著名的古刹之一。千年古刹得名于此对于双流人来说,这里,禅意深深。每一个来应天寺的人,不一定是信佛之人,但,一定是“修行”之人。在牧华路,远远便能看到应天寺鼓楼的楼顶。来到应天寺山门前,拾阶而上,古寺的宁静与清幽扑面袭来,带着轻松的心情,穿行在古朴、幽静的连廊、建筑之间,感受其散发的典雅气息。据有关史料记载,应天寺始建于南北朝的梁天监年间,即公元至公元年,具体在哪一年修建不得而知,但估算着至少已有年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该寺经过后期扩建,唐、宋时期达到了极盛,从那以后,历经战乱,兴衰更迭,毁而复建,寺院始终屹立于故址而未变。应天寺占地约40亩,依山而建,气势巍峨。关于应天寺这一名字的由来,寺里的僧侣告诉双双,这还得从唐朝末期说起,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曾驻跸在此,并赐该寺“应天寺”之名,寓意顺应天意,得帝王恩泽。之后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但应天寺最初的名字却渐渐被世人遗忘。

双双无意间在寺内悬挂的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牌上看到:双流映天寺,主持释福智率全体僧众敬立,佛历年武汉锅厂铸。看到这些,双双不禁猜想:“映天寺”会不会是它的旧名呢?

“应天三绝”闻名遐迩应天寺这座千年古刹,历经年的岁月沉淀,在历史洪荒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画、书法“三绝”。所谓“三绝”,双双查阅相关史料了解到,就是指因唐僖宗驻跸应天寺而引出的一段文艺史话和由此产生的诗、画、书法三项艺术杰作。僖宗避难入蜀,来到应天寺,画师孙位为给他助兴,便在寺院东壁画了一幅名为《东方天王及部从》的壁画,这幅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勾勒出天王出行的热烈场面,且天王出行与皇上出行意相吻合,这既让皇上龙颜大悦,也为宝刹大增其辉。大约三十年后,成都画师景焕又在寺院西壁画上《西方天王及部从》图,当时与之同行的好友翰林学士欧阳炯对此画大加赞赏,于是当场写下一首长诗,将景焕和孙位的画相提并论,一并称颂之。接着请了寺院中精通书法的僧人梦龟将欧阳炯的诗歌书于廊壁之上。至此,具有颇高艺术价值的画、诗、书法齐见于应天寺寺壁,一时名传遐迩,便被人们誉称为“应天三绝”。应天之旧貌新颜如今,应天寺经地震重建后焕然一新,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应天寺弥勒殿的左面墙壁,是一面许愿墙,整齐地挂满了统一制作的长方形的木质许愿牌。“愿我的家人都平安健康!愿我的朋友健康快乐!愿我的国家强盛兴旺!”“求全家平安健康,工作顺利,姻缘和美!”……大大小小的心愿挂满了整面墙,这些满怀欣喜的期盼一定是许愿者怀着无比虔诚的心真诚写下的。弥勒殿后的大雄宝殿,殿宇高大雄伟,殿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大雄宝殿前宽阔的石坝两边还各立着一通石碑,右边碑刻佛智法师所写的《佛教史序诗》,字的五言古风体序诗,概述了成都佛教派系的渊源及法脉传承。左边碑刻《牧马山应天寺重纪实》,碑文真实生动地记述了重修应天寺的缘由及经过。在新建寺院的左边,依然挺立着几座地震后幸存下来的殿宇香舍,其建筑均为清代或民国风格,两座普同塔立在深锁的塔院内。新旧寺院有道路相通,虽在格局外观上各有区别,在整体上紧密相连。远观绿荫掩映的整个禅院,更是朱阁重叠,错落有致,蔚为大观。近年来,慕名而来的游人越来越多,他们流连于寺院而不舍,既为右边新寺院建筑的恢弘大气、精湛技艺所倾倒,又为左边老寺院的古雅幽静所叹服。时到中午,不少人还乐于在此买份清淡的斋饭进食,以体验热爱自然生命、静心养性的别样生活,或许这就是千年古寺独特的魅力吧!

记者杜娇

编辑余淼

审核孙健涵

来源空港融

双双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要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zp/55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