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直供港澳试点烫金名片,前期零散化的蔬菜供港澳探索就有望变成真正的抱团出击,将更多四川蔬菜卖到港澳甚至销往全球,树起川菜这一更大的金字招牌。 ---理塘县蔬菜出口备案基地负责人杨帆 11月22日,四川蔬菜直供港澳试点工作培训会在成都市郫都区召开。 会议释放出一大信息:四川确定9个川菜直供港澳试点基地建设县市区和3家执行公司,在连续两年实施“四川供澳蔬菜可行性研究”项目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基于澳门,拓展香港市场,全面启动四川蔬菜自主化抢滩港澳市场的步伐。 这意味着! 港澳的小伙伴们, 很快就要吃上四川的蔬菜啦! 到“十三五”末时 ■四川将建成出口蔬菜基地20万亩 ■每年向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地市场发售蔬菜5万吨、货值3亿元 ■其中出口香港、澳门市场1万吨、货值多万港元 四川将依托四川省农业对外合作厅际联席会议机制,合力打造四川蔬菜直供港澳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按“市场+流通企业+直供基地”联结模式,大力推进四川蔬菜直供港澳。 先来看看哪些地方的蔬菜将走上港澳小伙伴的餐桌: 川菜直供港澳试点基地建设县 (市、区) 成都市郫都区 金堂县 乐山市峨眉山市 夹江县 泸州市江阳区 广元市朝天区 宜宾市江安区 黑水县 理塘县 四川是农业大省,但年全省农产品农产品出口额仅5.63亿美元,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0.8%,蔬菜出口排在全省农产品出口的第三位,出口额为0.6亿美元,主要为加工蔬菜,生鲜蔬菜出口量相对较少,与山东、云南等省差距较大,是四川农业一大短板。 港澳地区是我省最大的农产品市场,更具有中转、辐射的强大功能。为拓展港澳市场,年,省农业厅与澳门民政总署签订《四川供澳蔬菜可行性研究项目》,启动四川蔬菜供港,同时大力开拓香港市场。 一起来看看“川菜”的出川路 ↓↓↓ 探索 两年贸易额余万元 川菜在港澳收获一定知名度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生产基地,年播种面积达余万亩,产量余万吨,外销出川蔬菜多万吨,产值突破亿元。 “以前,川菜出川绝大部分是南菜北运,满足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市场需要。”四川省农业厅经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仅有极少部分蔬菜销往门槛相对较高的港澳台地区,也主要是作为别省品牌的原料走出去。 年8月四川蔬菜供澳合作协议签署后,四川省农业厅联合成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成都等地认定8家供澳蔬菜备案基地,并选择成都海佳科技公司作为执行公司,通过“基地+流通企业+澳门市场”模式落实协议。 当年11月28日,两辆挂有“四川供澳蔬菜”标志的冷藏车驶出成都双流白家市场配送中心,经过近30小时的跋涉,将8吨优质生态的四川蔬菜端上澳门市民餐桌。 这是四川蔬菜首次以独立品牌进入澳门,也从此打开了川菜直供港澳之路。 “这批菜代表着四川蔬菜质量和安全的最高水平。”成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基于澳门,四川又不断拓展香港市场。 今年8月,四川省政府举办“川港澳合作周”,扩大蔬菜、肉类优质农产品输港被纳入未来合作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四川经检验检疫备案的供港澳蔬菜(含食用菌)种植基地20个,从成都向德阳、宜宾、广元、乐山、达州等地,甚至在世界高城理塘县都建立起中国海拔最高的备案基地。同时,供港澳蔬菜备案加工企业达3个。 “截至今年5月,四川已向澳门直发新鲜蔬菜55批次,总量余吨,并以边贸形式入港澳蔬菜达余吨,贸易额达余万元。” 四川省农业厅国际合作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四川蔬菜在澳门市场已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加上大力开拓香港市场,已初步形成了四川蔬菜供港澳的产业链、供应链。 短板 稳定供给难以维持 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弱项亟待补齐 尽管打通进入港澳的渠道,在市场上也小有名气,但多重短板也让四川蔬菜入港澳的道路走得较为艰难。 让执行供港澳蔬菜任务的成都海佳公司董事长季凯杰最头痛的就是常常存在“有市无货”的窘境。 “川东北一市年出口一批次后,因基地种植品种少、对路品种产量小就再也没下文,川南某地供港蔬菜品种也因季节性原因无法持续供货。” 季凯杰告诉记者,受限于蔬菜种植季节性、品种对接不匹配、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等原因,供港澳蔬菜还难以维持稳定有效的出口供应。 另外一大问题就是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弱导致的商品性能不高。 “港澳市场不大接受原料型或净菜率低的蔬菜,比如豌豆尖,我们要的是整理成两叶一心的豆胚,而四川这边发过来的往往是很长的整棵菜,豆胚卖30多元一斤,整菜只能卖四五块,天壤之别。” 珠海供港澳蔬菜加工配送中心副总经理李俊敏告诉记者,抢占港澳市场沿袭简单粗放加工习惯不行,必须走分级分拣的精致路子。 冷链设施设备不足是最大短板。由于四川蔬菜运至港澳需两三天,加上采收时间、经销商销售时间,起码要5-7天才能端上市民餐桌。 仅靠冷藏车运输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一种叫“真空预冷机”的设备成为标配。 “真空预冷机能在20分钟内将蔬菜打冷至零度左右,将蔬菜‘催眠’,可将一两天就腐坏的蔬菜保质期延长至七八天,足以保证运到世界各地。”省农业厅国际合作处负责人介绍,但是这个最多七八十万元就能买到的设备,川内仅有3台。 成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除了备案基地,作为供港澳产品质量控制另一关键因素——备案蔬菜包装厂,全省目前也只有3家。 “跟云南、山东这些出口大省比差距巨大,仅云南海通县就有个集分选、预冷、包装、集配于一体的采后商品化加工厂。”四川省农业厅国际合作处负责人指出,全省整个行业认识都很不足,不少地方种菜行家却连预冷和冷藏的区别都搞不清楚。 此外,我省蔬菜外销市场主体较少,经验也不足,没有抱团效应,形不成气候。“总体上,四川蔬菜供港澳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多短板亟待迅速补齐。”四川省农业厅负责人表示。 拓市 年建成出口蔬菜基地20万亩 推动更多“川字号”卖向全球 “目前,四川蔬菜在港澳市场的占有率不足1%,对于四川这样一个蔬菜产业大省来说,未来潜力巨大。”李俊敏说。 成都海佳公司总经理曾友俊通过两年闯荡港澳市场也发现,四川蔬菜优势也很明显,“蔬菜种植历史久,技术很成熟,更主要的是拥有立体气候,公里范围内就可以从冬天到夏天,只要运营得当,就能保证蔬菜常年持续稳定供应。” 有市场潜力,也有产业优势,省农业厅及时启动制定“推进四川蔬菜直供港澳试点”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在成都市郫都区、甘孜州理塘县等9县市区开展川菜直供港澳试点建设,并在以前成都海佳公司基础上,增加四川凯喆、宜宾港峰等两家执行公司,采取“市场+流通公司+直供基地”利益联结方式,推进四川蔬菜直供港澳。 “供澳项目执行期间,澳门方面为四川蔬菜供澳项目提供数百万元支持,对流通环节进行补贴,如今项目已经结束,我们必须主动靠自己本事抢滩港澳市场。”省农业厅国际合作处负责人表示。 上述负责人表示,为补齐短板,我省将把试点县的直供基地纳入省级财政现代农业发展工程专项资金支持范畴,在标准化基地建设、预冷设备配置、冷藏设施完善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 同时,在四川省农业对外合作厅际联席会议机制下,发挥农业、商务、检验检疫、物流等部门协调作用,形成推进合力。还将利用香港美食博览会等平台积极推介四川蔬菜,加强同香港贸发局、澳门民政总署等沟通,帮助企业与港澳商家建立联系、打通渠道。 “我们希望试点县的各个基地与流通企业能加紧共同成立一个沟通协调机构,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抱团起来一起把四川卖出去。”理塘县康藏阳光农牧科技公司负责人杨帆期待。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我省目前已定下“小目标”:到“十三五”末,全省建成出口蔬菜基地20万亩,每年向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地发售蔬菜5万吨、货值3亿元,其中供港澳蔬菜1万吨、货值多万港元。 “港澳市场毕竟有限,关键是以蔬菜供港澳试点为‘急先锋’,取得经验基础上,扩大规模、品种,拓展更多海外市场,把川菜、川茶、川果、川猪、川药等走出去,提升‘川字号’农产品国际影响力,不断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省农业厅负责人表示。 (本文内容来源于川报观察) 本文编辑:黄容编审:唐淑英终审:刘安文 赞赏 长按白癜风最好用中药治疗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