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2/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苏州河,作为一条见证上海城市发展的母亲河,曾有过不堪回首的“黑臭史”,在历经漫长、艰难,而又充满昂扬斗志的治理岁月后,水体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河道生态环境逐渐恢复。随着沿岸工业厂房的搬离,棚户区的拆除,新片高层住宅区拔地而起,绿道景观带、跨区桥梁、临水空间、创意园区等项目的建设也为苏州河带来崭新面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苏州河正朝着成为一条安全之河、生态之河、景观之河、人文之河的目标而迈进!

从“臭水河浜”到“绿丝带”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全线黑臭,80年代鱼虾绝代。”苏州河曾经有一段“黑”历史。

上世纪20年代,苏州河沿岸成了工业聚集地,大批纺织、面粉、粮油加工、机械化工等企业以及居民生活用水的肆意排放使得苏州河水变得浑浊发臭。此后,上海市人口增多,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肆意排入苏州河,水质逐渐遭到污染。

年,苏州河部分河段出现了黑臭。到年,上海市境内的苏州河全线遭受污染,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苏州河一度成为“臭水河浜”的代名词,还在国际上有了“名气”,间接影响了上海的招商引资环境。

当年黑黄分明的著名景观(来源网络)

年就搬到苏州河沿岸住宅区的任阿姨告诉记者,过去,长宁环卫码头每天处理的垃圾堆积如山,垃圾和粪便经常被直接倾倒在河里,以至于河水乌黑,河面飘着一层油污,走在河边异味难闻,令人不堪忍受,“那时候苏州河边的房子就是送给你,你都不会要的。”

河水发黑发臭,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严重影响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整体形象。那时有一句调侃,小孩子写毛笔字,墨汁不要买了,到苏州河边上舀一勺子水就可以写毛笔字了。

年12月16日上午9时30分,沪航客轮启航,这是苏州河强家角轮渡的最后一个航班。乘客脚下的苏州河仍是墨汁般的颜色。(来源:网络)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上海接连实施了三期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持续十多年的治理,苏州河干流全部消除黑臭,区域水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水变清了,鱼虾又回来了。

年10月24日上午,挖泥机在外白渡桥苏州河口施工。作为苏三期的重要项目,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提前进入收尾冲刺阶段,该工程以苏州河真北路为起点,至终点外白渡桥河口,总长16.公里。(张海峰摄)

苏州河“两湾一宅”段改造前后对比图。其中,占地面积8.6公顷的梦清园于年7月建成开园,是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之一,集园林绿化、科普教育、水环境整治工程措施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上海“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城市的科学发展观。(邵剑平摄)

年,年,年和年的苏州河(局部)

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全面启动,进一步提升苏州河干支流水质和城市防汛能力,强化苏州河综合功能,朝着打造“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的目标而迈进。

底泥疏浚工程是“苏四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嘉定黄渡的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底泥处置中试基地,四个苏州河段取样的底泥被放入生态土管系统堆场脱水,对污泥无害化处理后再利用,余水收集回流至河流。

解放后,上海工业急速发展,由于当时整体环保意识的欠缺,苏州河生态资源被无情滥用,长期以来导致河水失去了自净的能力。好在上海市政府及时开启苏州河治理工程,支流污水截留、环卫码头搬迁、底泥疏浚、水面保洁等工作循序推进,攻坚克难,才逐渐有了如今崭新的生态局面。

苏州河长宁段清爽的河岸线就在你的眼前

搬工厂、拆棚户

“下只角”跃升“高大上”

苏州河畔的这片沃土上曾诞生了一大批华商、外商工厂,其中,沿线约10公里长的苏州河长宁段系上海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摇篮。该地段以历史文脉相对集中而著名,曾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上世纪20年代,河畔先后建起民族实业家开办的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工厂。耳熟能详的就有天原化工厂、国棉二十一厂、上钢十厂热轧车间等,随着九十年代产业转型升级,许多工厂搬迁腾退,留下的厂房仓库或拆或留。

上世纪80年代国棉21厂门前的长宁路,图中右上角白墙面处是21厂正门,右下角处是21厂东门。(来源:区地名办)

长宁路上矗立的雕塑作品《瞬间》

年,“21厂”拆除后,建起上海花城和虹桥河滨花园两个小区。该厂贴着苏州河,西侧辟建了公共绿地“虹桥河滨公园”,入口处竖立一座雕塑《瞬间》,雕塑根据一张二十一厂女工合影照创作。女工围兜上“上棉21厂”清晰可辨,为后人留下了难忘记忆。

天山路芙蓉江路口的天原化工厂,现在的仁恒河滨花园小区(来源:网络)

天原化工厂位于天山路原号,号称“中国氯碱第一厂”,是民族工商业者吴蕴初创办的“天”字系列化工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产品有烧碱、液氯、盐酸、聚氯乙烯树脂和漂粉精六大类18个品种。然而,该厂也是一个有毒有害气体易污染的“大户”。其液氯车间的氯气储蓄罐就耸立在天山支路与天山路交汇处(该厂关闭前芙蓉江路尚未辟通至长宁路),那几只黑色大罐犹如毒气弹悬挂在周边百姓头上,该厂曾经发生过多次泄漏事故。上世纪末,天原化工厂迁至金山区漕泾新厂区落户。

天原化工厂厂区呈“凹”字形,从天山支路向西绵延至目前的天中路,“凹”进去部分夹着上海汽修五厂和上钢十厂热轧车间,还有其职工住宅天原一村。工厂搬迁后,整个基地一并规划建设,建成现在的仁恒河滨花园和天山河畔花园两个高档楼盘,还延伸了水城路。

仁恒河滨花园小区(摄影:姚志康)

苏州河沿岸的棚户区也是绵延不断:北龚家宅(芙蓉江路仁恒河滨花园)东侧是“苏北里”(今虹桥新天地楼盘);长宁路弄棚户区李家门;高家巷(今玉屏南路弄)西侧是“解放里”;林家宅(遵义路)西侧是“小河南”……

古北路两侧的周家桥连片棚户旧里(摄影:郑惠国)

同一角度拍摄古北路两侧的周家桥新貌(摄影:姚志康)

棚户区密不透风,图中一户人家屋檐挨着邻居的阳台栏杆。这幅“屋檐下的晚餐”在上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上展出。(来源:网络)

周家桥街道杨家宅(今春天花园楼盘)一弄堂人家的生活场景。(摄影:郑惠国)

80年代长宁路范更浪西段,简称“范西”,棚户人家违章搭建占据了人行道。(来源:区地名办)

同一地段30年后新貌。图片中的那个路口系宁康路与长宁路交汇处,左为“范西”,右为“范东”。(摄影:姚志康)

年,市政府提出“用3至5年的时间改造上海万平方米成片危棚简屋”的目标,简称“”旧改。

以周家桥街道为例,截至年,前后拆除危棚简屋地块22个,动迁居民余户,5万余人,新建居民区16个,入住居民户。

始于年的“”旧改让周家桥从“下只角”跃升为“高大上”

横跨苏州河两岸大大小小的桥数不胜数,长宁段现有曹杨路桥、华政桥、凯旋路桥、中山路桥、强家角桥、古北路桥、泸定路桥、北虹路桥和祁连山路桥。

为了打造更为开放的沿岸空间,实现沿岸的互通有无,苏州河长宁段将规划新建8座桥梁,分别是:白玉路桥、水城路桥、丹巴路桥、老真北路桥、真光路桥、云岭路桥、泾阳路慢行桥、广顺北路桥。

并将规划新增朱家浜、纵泾港、风铃绿地码头、曹家渡码头4处旅游码头。

绿色步道点亮美丽岸线

随着长宁区苏州河健身步道(华政段)开放试运行,从江苏北路桥至双流路5.6公里苏州河健身步道实现了贯通。初秋的早晨到夜晚,人们徜徉在健身步道上,柳树摇曳,凉风习习,惬意非凡,更令人舒心的是苏州河的河面景观,河水静静流淌、水波粼粼,时有鸟儿轻点河面,飞向远方。

回忆起步道建设之前的样貌,家住华院小区的周老伯说,这里原本没有铺设道路,四处杂草丛生,都是淤泥,有些人站在防汛堤上捕鱼,十分危险。

而今家门口建起塑胶步道,修缮防汛堤,种起绿植,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可欣赏河道风景,令人心旷神怡!苏州河变美了,老百姓的心也敞亮了。

健身步道建设前后对比

虹桥河滨公园亲水绿带景色宜人,空气清新,吸引了许多居民前来锻炼身体。

美丽家园需要靠大家一同守护。许多社区就在苏州河畔,各相关街道组织了小区居委组成护河护道小分队,分段维护步道的良好环境。

每天早晨和晚间的部分时间段,志愿者们会对所在辖区步道进行巡查,告知并提醒居民不要在步道边钓鱼、滑板车、遛狗、乱扔垃圾、大声喧哗。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行走的雷锋”行动正当时!

苏州河长宁段风景画

一条绿色、活力、安全的苏州河

将新时代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和精神文明印象贯穿全线

“苏河印象”正在成为一块靓丽的城市名片

向世界展示海派精致魅力

苏州河的明天会更好!

猜你喜欢

部分来源

上观

部分文字作者

姚志康

记者、编辑

长宁区融媒体中心张一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zp/123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