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贯彻“房住不炒”部署,多地陆续落实“两集中”供地政策,掀起集中供地热潮。成都紧随其后,于上周发布了首批集中供地清单。作为楼市风向标,本次供地有何看点?地块条件具体如何?又会对房企或未来楼市产生何种影响?封面新闻全面整理,带来以下独家盘点—— 1.看总数据:6月7日-11日,5天10场,40宗合约亩 根据公告,成都首批集中供地出让时间为6月7日-6月11日,上午、下午各一场,共推出40宗土地,总出让面积合约亩。 从时间来看,成都5天的拍卖周期,较重庆、杭州、北京等地的2天周期,更长,房企准备时间也更充分。 从面积来看,根据年成都总供地计划的亩(14区,商品住宅类用地),本次供地量约占全年的33%。 2.看场次:五城区10块地打头阵,单场最高出让面积亩 6月7日为一圈层五城区专场,上午、下午各出让5宗。 6月10日为三圈层专场,上午4宗在青白江,下午3宗在新津。 其余三天主角为二圈层及两大新区:其中8日出让8宗,有5宗单宗出让面积超百亩,上午场出让面积更达亩;9日出让8宗;11日出让7宗。 3.看区域:郫都区5宗合约亩成供地大户,天府新区次之 本次供地范围为成都14区,涉及一二三圈层及两大新区。 其中一圈层五城区10宗地,合约亩;包括成华区3宗,锦江区1宗,其余区各2宗。 二圈层共14宗地,合约亩;其中郫都区5宗合约亩,且单宗地面积均超过百亩,是本次集中供地14区中的供地大户,占比近三成。 三圈层共推出7宗地块,合约亩。 两大新区共推出9宗地。其中天府新区5宗合约亩,为供应量第二的区;高新区4宗亩,分高新南及高新西。 4.看价格:最高起拍价元/㎡,郫都区起拍均价属14区最低 本次供地,一圈层地块,除三圣乡地块起拍价为元/㎡外,其余地块价格均在万元以上,最高为金牛交通巷9.8亩袖珍地元/㎡。 二圈层最高起拍价为双流东升84亩地元/㎡;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郫都区供应地块起拍较低,整体在-元/㎡之间,均价属14区中最低。 三圈层除新津花源镇地块起拍价为元/㎡,其余均在多元。 两大新区,天府新区主力供应为兴隆湖周边,起拍价-元/㎡;高新区,除元/㎡起拍的高新西区地块外,其余均在中和街道,起拍价-元/㎡。 5.看规则:40块地全线“双限价”,同时叠加配建或自持规则 本次供地,宗地均采取“限房价、定品质、竞地价”的拍卖措施。 其一,40块地都设置了清水住房最高销售均价,最贵一宗为天府新区正兴街道地块元/㎡。 具体看5+2区域,除高新西区及兴隆湖63亩外,清水限价均在元/㎡以上; 二圈层,除郫都区友爱镇清水限价为元/㎡外,其余均在多元; 三圈层,新津区清水限价均超过1万元,青白江最高为元/㎡。 其二,在限地价限房价“双限”规则之上,还叠加了配建或自持规则,配建/自持的对象包括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等,对于房企来说,这无疑增加了拿地难度及后续建安成本。 (一)成都首批供地40宗郫都区为供应主力 下面,具体看下各区域及地块详情。 1.一圈层 金牛区: 金牛区还有一宗9.5亩的mini地块,位于交通巷,是此次起拍楼面价最高的地块,为元/㎡。 锦江区: 此次,锦江区仅推出一宗地块,位于三圣乡。 武侯区: 此次武侯区推出的两宗地都位于三环内,清水最高限价元/㎡。 青羊区: 青羊区共推出两宗地,一宗位于苏坡街道,一宗位于文家街道。 成华区: 成华区成为此次主城区的供地主力,共推出3宗,一宗位于双水碾,两宗位于圣灯街道。 2.二圈层 郫都区是本次集中供地体量最大的一个区域,最大的有.43亩,最小的也有.84亩。 3.三圈层 远郊推出的地块主要集中在新津区和青白江区。 4.两大新区 天府新区: 作为炙手可热的天府新区,是此次供地的主角,共推出5宗地。其中,位于天府新区总部商务区的10亩地是本次限清水售价最高的地块,为元/㎡。 高新区: 长年无供地的高新西区,此次也榜上有名。 (二)集中供地大幕拉开多地上演土地争夺战 年2月,国家自然资源部确定全国22个重点城市需按照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要求,实现两集中,即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 封面新闻记者统计,截止发稿时间,22座城市中,已有20座城市发布了首批集中供地清单,其中有7座城市已顺利完成首次集中供地。 回顾竞拍过程,可谓是看点满满。刚刚结束首场集中供地的北京,共推出30宗地块,超50家房企参与角逐,成交总额达亿元;其中,10宗地块达到最高限价后,转入竞高标准建设方案阶段,竞标结果还需要10个工作日后见分晓。 上周结束土拍的杭州,首批集中供应的57宗涉宅地块,共揽金.2亿,近7成地块拍到“封顶+自持”,竞自持的比例最高达到40%,无一流拍。从摘地数量和拿地货值来看,融信在本次拿地表现抢眼,狂揽7宗(含4宗联合滨江拿下的地块),货值.5亿。 再追溯到重庆的首次集中供地,百强房企积聚,拍出了前所未有的热度。最高溢价率达到.98%,近一半地块溢价率超50%。具体来看,龙湖成为本次摘地规模最大的房企,单独拿地4宗、合作拿地1宗,共计.43万方。据知情人士介绍,重庆本次供地有超七十家房企报名参拍,而最终有29家主流房企成功拿地。换句话说,成功拿地的房企只占报名参拍的四成。可见竞争之激烈,现实之残酷。 尽管集中供地限制重重、利润压缩,但从参与竞拍的房企阵容和拿地价格来看,土地竞拍热情不降反升。因为对于部分房企来说,比起项目的盈亏,更看重的是稳健的销售流量和品牌在市场的占有率。 (三)供地模式从“零售”变“批发”政策影响不可小觑 作为22个重点城市之一,成都的土地供应也由原来的“零售”模式转换为“批发”模式,这无疑是对房企的一大考验。前有“三道红线”,后有“两集中”调控,房企的压力也大大增加。要在短期内集中调配大量资金参与多个城市的竞拍,反而资金管控能力、投资逻辑和决策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意味着资金雄厚的房企将拥有更大的可能性,而抱团拿地、联合开发或许也将成为下一个趋势。 同时,对于购房者而言,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一方面,后期楼盘的集中入市为买房增加了不少选项;再者,库存积压导致各大项目之间的去化竞争加剧,为了达到更好的去化效果,不排除房企会采取低价获客的促销手段加快销售回款。 参与其余城市集中供地竞拍的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不是集中供地的政策,多数地块甚至会拍出更高的价格。目前来看,两集中政策对于稳地价起到了一定作用。对于成都来说,是否能够因政策达到遏制炒房的效果,只能待后续市场来揭晓答案。 届时,这40块靓地将花落谁家、价格几何?封面新闻记者将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