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双流出东门二里川藏路上,有座桥,名叫迎春桥。桥修于那一年,为什么叫迎春桥呢?这要从一个古老的习俗说起。

据《双流县志》(乾隆版)记载,这座桥于乾隆七年正月十一日开始修建,三月初二落成。据当时的双流县令黄锷记述,桥落成后,县令率领大小官员到桥头,商量给桥取个名字的事。大家七嘴八舌的说了一番后,黄锷说话了,原文是这样的:“余笑而语之曰,是固每岁迎春之所也,古之人有得雨以名其亭者,今桥成而利济无穷,犹之与物皆春矣,即以迎春名桥,可乎?捡曰,诺,遂书之。”(《修迎春桥记》黄锷)

这里有一句重要的话,“是固每岁迎春之所也”.白话就是说,“这里是每年迎春的地方。”这句话包含了哪些意思?怎样理解?我们从下面几方面抽丝剥茧,探究一番:

第一,迎春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

第二,迎春的时间是在哪一天?

第三,谁在这里迎春?

第四,迎春的活动过程是怎样的?

第五,现在迎春的习俗又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理一理。首先,迎春的习俗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呢?据《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汉书·礼仪志》也有记载:“施土牛耕人于门外”。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见《礼祀·月令》)也就是说,迎春的习俗周朝就有了,并且就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

其次,迎春活动是在哪一天?宋代《东京梦华录》:“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先一日,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乾隆版《双流县志》“立春先一日,知县朝服率僚属于东郊祭芒神。礼毕,迎春赴县仪门外。”

可见迎春活动都是安排在立春日的前一天。再次,谁在这里迎春?《礼记·月令》记载有,周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并举行祭祀句芒神的仪式。到了汉代,立春日清晨,京城百官身着青衣、戴青帽、立青幡,。。。,以示劝农的迎春,《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双流县志》“立春先一日,知县朝服率僚属于东郊祭芒神。”从这里可以发现,迎春活动一直是官方主持的,各级官员是活动的主体。普通民众是从属的参与者。有点类似春晚,官方主持,民众观看。再看看,怎样迎春?迎春的过程是怎样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朝的迎春:“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双流县志》记载的乾隆年间的迎春活动,“立春先一日,知县朝服率僚属于东郊祭芒神。礼毕,迎春赴县仪门外,土牛,芒神各依自安设。至日,各官仍朝服祭芒神。长官击鼓三声,执彩鞭,率各官环击土牛者三,礼毕,乡人各取其土,以为宜年。”

迎春活动,到了清朝发展到顶峰。上面双流县志,清楚的记载了清朝双流迎春活动的几个重要环节:

,迎春的时间,立春先一日。

2,迎春参与的人,知县僚属。

3,迎春的地点东郊迎春桥。

4,祭芒神句(gōu)芒,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少昊的后代,名重,为伏羲臣。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它的本来面目是鸟,它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有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它:它变成了春天牵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5,春牛,是用泥土制的土牛。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除阴气。后来,立春时造土牛以劝农耕,象征春耕开始。即“春牛”。

7,打春牛的地点是在双流县衙的仪门外(明清衙署第二重门通称仪门,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

8,打春牛的时间是立春当天。(至日)

9,整个活动是县令亲自带队参加。(长官)

0,大春牛用的是彩鞭。(彩鞭)

,打春牛的方法是绕着春牛转一圈,打三鞭。(环击土牛者三。)

2,围观的民众要取春牛的泥巴。(乡人各取其土.)

3,春牛泥巴的意义,以为宜年。

4,打春牛简称打春(打春牛的简称)。

5,有个叫春牛图东西。

用白话来讲,清朝乾隆年间,双流县迎春打春牛活动的过程:

立春前一天上午,县官正装带领所有官员,到东门外迎春桥,祭祀事先准备好的芒神(春神)和土牛(春牛),然后把芒神和春牛抬到县衙的大门和二门之间,按各自的规定安放好。立春当天,所有官员穿朝服祭芒神,立春时刻到之前,县官击鼓三声。然后手拿彩色的鞭子,绕着春牛转一圈,打春牛三下,其余官员依次照样打春牛三下。仪式完了,民众一哄而上,争抢一块打碎了的春牛的土,认为泥块能保佑来年的好年景。

人物,时间,地点,过程,意义,都有了,非常清楚。同时告诉我们,迎春是在立春前一天,而打春牛是在立春当天。

双流民间立春活动,还有咬春(吃春卷)和舞春(牛儿灯)的习俗。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两点,“乡人各取其土”和“以为宜年”。上面我们说了,既然春牛的土块能保佑一个好年景,大家争抢被打碎的春牛残片,抱回家中,成为祛病、宜蚕、祈求丰年的吉祥物。大家争着抢,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人很多,土块有限。就有很多人抢不到。怎样满足大家的愿望呢?《武林旧事》(《武林旧事》南宋周密,成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以前,为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全书共十卷)有记载说:“立春前一日,临安府造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及驾临幸,内官皆用五色丝彩杖鞭牛。……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

当官的也要图个吉利,又不能和老百姓去抢,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和大春牛一起做好的数十个小春牛,到时送给各级官员,拿回去供着,保佑自己事顺年丰。后来小春牛也不够了分了,官员要,乡绅也要,亲戚朋友也要,也不好弄。怎么办呢?既然有市场,自然就有人去开放。

于是送春牛就有了新的发展。《岁时广记》载:“立春之节,开封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大者如猫许,漆涂板而牛立其上;又加以泥为乐工,为柳等物。其市在府南门外,近西至御街。贵家多驾安车就看,买去相赠送。”

送春牛就变成了卖春牛。虽然名义上还是叫送。慢慢的象征吉祥的春牛,被画家及民间艺人画成迎春的年画在市面上出售,很受人们欢迎。民间艺人立春时制作许多春牛画送往各人家中,谓之“送春牛”,并获得一点报酬。

再后来,图画版的春牛,就慢慢取代了泥做的小春牛。春牛图在民间广泛的出现。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日,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可见,最迟在清康熙年间,春牛图就出现了。

民间的春牛图,开始只画一健壮的大黄牛,芒神被画成眉清目秀的放牛郎。后来又加上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农作收成等资料。变成了旧时乡下的综合全面的农用历书。直至现在,我们也可在通胜和一些日历里面找到它。如双流民间广泛使用的《三元堂农用历书》,就有春牛图。

打春牛的活动,到了民国就慢慢少了。而送春牛图的活动,在乡村却保留了下来。

一直到九十年代,双流乡下,都还有送春牛的情景。乡下,一个人敲锣打鼓,穿青衣戴青帽,扮成春神,唱着迎春的赞词,到每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要给钱)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送春。这送春牛图,人们把它贴在墙上,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务农,莫误大好春光。也当着历书用。

现在,双流的乡村,送春牛图的已没有了。

那么,在什么地方还能看到每年的春牛图呢,在《三元堂民用历书》中,还有保存。可惜的是从年,农历甲午年开始,已经去掉了春牛图三个字。

春牛图已离我们渐行渐远。

最后,讲讲春牛图里的秘密,怎样看懂春牛图。传统《春牛图》中的春牛是土牛,即土制的牛。

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

身长八尺,象征农耕八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以及立冬)。

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牛头代表当年的年干;

牛身代表年支;

牛腹代表纳音;

牛角、牛耳及牛尾代表立春日的日干;

牛颈代表立春日的日支;

牛蹄代表立春日的纳音;

牛绳代表立春当日的天干;

牛绳的质地代表立春当日的地支。

并依干支的五行画颜色,属金为白色,属木为青色,属水为黑色,属火为红色,属土为黄色。

另外牛口合上,牛尾摆向右边代表阴年;

相反,牛口张开,牛尾摆向左边代表是阳年。

春牛图里的牧童,就是“芒神”,又叫句芒神,他原为古代掌管树木生长的官吏,后来作为神名。

身高三尺六寸,象征农历一年的三百六十日。

他手上之鞭长二尺四寸,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

芒神的衣服以及腰带的颜色,甚至头上所束的发髻的位置,也要按立春日的五行干支而定。

当他没有穿鞋和裤管束高时,就代表该年多雨水,农民要作好防涝的准备;

相反地,双足穿草鞋则代表该年干旱,农民要作好抗旱蓄水的安排;

又如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草鞋,则代表该年是雨量适中的好年景,农民们要辛勤耕作,勿误农时。

芒神的衣服与腰带的顏色,也因为立春这一天的日支之不同而不同,分别

亥子日黃衣青腰带;

寅卯日白衣红腰带;

巳午日黑衣黃腰带;

申酉日红衣黑腰带;

辰戍丑未日青衣白腰带。

而牧童的鞭杖上的结也因立春日的日支不同而用的材料也不同,分有苎、丝、麻,颜色用青黃赤白黑等五色来染。

牧童的年龄也有喻义,

孩年的牧童代表逢季年(就是辰戌丑未年);

壮年的牧童代表逢仲年(就是子午卯酉年);

老年的牧童是逢孟年(就是寅申巳亥年)。

另外如果牧童站在牛身中间,表示当年的立春在元日前五天和后五天之间;

牧童站在牛身前面,表示当年的立春在元日五天前;

牧童站在牛身后面,表示当年的立春在元日五天后。

附录:古代打春牛诗词欣赏

《立春诗》——唐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立春》——宋:王镃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观小儿戏打春牛》——宋杨万里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篛。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看乐。

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在山西等地广泛传诵着一首《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唐张九龄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客中立春——唐曹松玉烛传佳节,阳和应此辰。

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腊尽星回次,寒余月建寅。

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

立春日郊行——宋范成大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曲尘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浅浅波。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

立春诗——宋女诗人朱淑贞的立春诗,

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

《立春日》——宋陆游

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盘放手空。

天地无私生万物,山林有处著衰翁。

牛趋死地身无罪,梅发京华信不通。

数片飞飞犹腊雪,村邻相唤贺年丰。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木兰花·立春日作》——宋陆游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汉宫春·立春》——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

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清江引、立春 》 ——元贯云石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杪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

《立春观杖牛》——宋韩维

清霜凉初曙,高门肃无哗。行树迎初日,微风转高牙。兹辰亦何辰,见此气候嘉。有司谨春事,象牛告田家。微和被广陌,缨弁扬蕤葩。伐鼓众栾兴,剡剡彩杖加。盛仪适未已,观者何纷拿。因思古圣人,时儆在不差。礼实久已废,所重存其华。吾非鲁观宾,胡为亦咨嗟。

《客中立春》——唐曹松玉烛传佳节,阳和应此辰。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腊尽星回次,寒馀月建寅。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

《减字木兰花(立春)》——宋苏轼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本文重要参考书籍:

《双流县志》

《礼祀·月令》

《后汉书·礼仪志》

《事物纪原》

《燕京岁时记》

《岁时广记》

《武林旧事》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专业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zf/8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