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若干父子、兄弟先后中进士、中状元的的显赫家庭。 仅以宋代为例吧,在川南眉山,就诞生了以苏轼为代表的“一门三学士”的苏氏家庭;在川北南部县,也涌现了以陈尧咨为代表的“一门四进士二状元”的陈氏家族。 而在川西的双流,也有过一家父子皆进士的家庭。但长期以来,他们的事迹被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鲜为人知。 这,就是北宋年间双流的“父子进士”——宋构与宋京! 1宋构新党旧党皆交好活跃政坛数十载宋构,字承之,北宋双流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 26岁那年,即宋英宗治平三年中进士(公元年),从此,活跃在北宋政治舞台上。 要知道,宋构能够始终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是因为,宋构为官的年间,是北宋主张变法的新党与主张固守祖制的旧党之间党争最激烈的时期。 宋仁宗嘉佑三年(公元年),时任支度判官的王安石在进京述职时,写了一篇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他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王安石的主张没有被仁宗采纳,直到10年以后的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年),王安石被委任为参知政事,公元年又拜相,从此正式开始实施变法。 元丰八年(公元年)三月,宋神宗病逝,宋哲宗即位后,宣布废止新法,王安石从此退隐江湖,由反对变法的司马光执掌朝政,从此,朝廷分裂成变法派与保守派两党。 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新旧两派之间,水火不容,互相攻讦,互相挤兑。 从现存的史料看,宋构是倾向于新党一派的。他与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曾布、陆师闵、蒲宗闵、马涓等人,都有很好的私交。 对于政治主张不同的同乡同僚,宋构做到“一码归一码”,不因为政治影响私交。 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与其弟弟苏辙,都属于保守一派,反对变法。尽管如此,但宋构与他们兄弟俩始终保持着友善。 2宋京志不在官场诗歌著后世宋京,字宏父,自号迂翁,北宋双流人,生于宋哲宗元丰元年(公元年),卒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年)。 图片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年7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东郊龙潭寺发掘出北宋宋京夫妇合葬墓地。这是墓中出土的陶俑。) 宋京于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年)中进士,曾担任户部员外郎,后以太尉府少卿出知邠州、太傅少卿官职。 不过,宋京好像志不在官场,而是典型的“文学青年”。 历史上人们评价他:“刻意书史,它无所好,翰墨之精,人所弗及。著《读春秋》、歌诗、杂文共数十万言,集而传家”;同时,他也是一个“旅游达人”,喜欢饱览名胜,纵情山水。这一点,从他留下的诗歌作品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位于成都北郊的武担山,据说是古蜀国君王因思念已故的爱妃,便派五名大力士(即所谓的“五丁”)去爱妃的故乡武都(今甘肃境内,一说今绵竹市北之紫岩山)担土至成都,在此地营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坟茔,后世把这座坟冢称为“武担山”。 (宋京曾登临成都武担山并写诗赞美它) 对于充满传奇色彩的胜景,宋京自然不会放过。 他专门登临了武担山,并写下了一首《武担》诗: “君不见蜀王妃子墓突兀,成都城中若山积。墓头寒镜涩无光,妒月欺烟化为石。鸿荒无根凭野史,直谓山妖化妃子。临终未免怀首丘,运土山中葬于此。山名武担锦江边,用是得名千万年。如今佛阁倚空翠,老木盘郁摩苍天。晴云入穴西山出,捲帘坐见岚光滴。拨得文如汲冢书,免使后人疑往昔。”诗中把武担的由来、武担的现状,都阐述得清清楚楚,让人既看到一幅历史的画卷,也领略到优美的风光!” 浣花溪畔,有唐代著名诗人居住过的草堂,宋京徘徊在草堂,他诗兴涌动: “君不见少陵草堂背西郭,浣花溪水流堂脚。竹寒沙白自凄凉,莫问四松霜草薄。入门好在乌皮几,公去不归换邻里。西岭千秋雪书消,舍北泥融飞燕子。祇今桤木平桥路,笼竹和烟杂江雾。野僧作屋号草堂,不是柴门旧时处。诗坛今古谁能将,艳艳文章光万丈。安得英才擅品量,当使公居摩诘上。” 诗歌的结尾处,宋京为杜甫有些愤愤不平。他觉得诗人的作品是“光万丈”,也应该像初唐王维那样,出将拜相呀!诗人的天真与浪漫,从中窥见一斑! (杜甫是宋京敬仰的诗人,他曾在杜甫草堂留下了诗篇) 除以上诗歌以外,宋京还为成都这座千年古邑留下了《墨池》《书台》《石室》《龟化》等作品,它们,都是今人应该珍视的文化遗产! 编辑:東家-顾琳娜、方宇 审核:向明、刘先军 来源:双流文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zf/71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