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什么是白癜风图片 https://m-mip.39.net/nk/mipso_6344211.html

凉生风穴水之滨,

簇锦桥边贳酒人。

百里桐花桃竹路,

桑麻雨露沐深仁。

老成都出南门十五里,有一块好地叫簇桥,一座五洞的石拱桥横跨河上。据史料记载,桥,最早是竹索桥,石拱桥初建于明惠帝建文年间(~年),到了咸丰三年,乡人因其“年沉久远,不无坏缺,兼以车辕马骤,蹂躏不堪,因聚同仁相商,重加修缮。”

▲簇桥石桥旧貌。

迈过桥头,登上桥南头的灵官楼,放眼望去,石桥横卧清波,桥上的石板凹凸不平,鸡公车沿着车辙嘎嘎而过;桥北的碑子亭厚重沧桑,南岸的凉风亭清风阵阵;上游竹林森森连绵不绝,如苍龙临江,下游码头人影匆匆,碧波荡漾,船只或整装待发,或顺流而下,远赴嘉州。极目远眺,川西坝子,林盘星罗棋布,春天碧绿的麦浪,推动着金黄的油菜向天边延伸。而秋天则是千里沃野,稻香飘飘。如此美景,时人美其名曰,“簇锦凉风”。

▲簇锦凉风,双流古八景素描画

天府之国,总与锦缠缠绵绵。《说文解字》里说,“蜀”是“葵中蚕”,葵指桑叶。簇锦二字,也与川内养蚕织锦息息相关。

蚕到了成熟期,就会找地方结茧。为了保证蚕茧的质量,川西坝子通常用麦杆或油菜杆,绑成立把,状如小山,俗名蚕山。蚕到时自己就会爬上去,寻找空隙吐丝结茧。这个蚕山,书名就叫“簇”。簇桥这个地方,开始只是买卖“簇”的地方。刚好又有个很有特点的竹索桥,簇桥的名头,慢慢就叫响了。

▲簇,即为蚕山。

簇桥后来发展成了附近载桑养蚕人的聚集地,蚕种,蚕具,蚕丝,直到后来的丝绸,蜀锦,蜀绣。簇桥成为周边生丝最主要的集散地,以至后来发展为西南地区丝绸生产和交易的核心,繁荣的簇桥终于展现在蜀人的眼前。

两千余年,织机昼夜响彻,织出了四大名锦之首的蜀锦,织出了一部锦官城。

而双流,一直活跃在蜀锦的舞台上。

自蚕丛兴国事农桑,古蜀先民在广都大地种桑养蚕,到南方丝绸之路开通,双流黄龙溪古镇成必经之处,而后三国诸葛亮居住于葛陌村(位于今双流美国城一带),大力发展桑蚕生产,蜀锦成为蜀中经济命脉,唐宋年间,双流成为川中种桑养蚕的主要基地和交易市场,直至明清之盛,清政府曾在簇桥设劝业道,蚕业鼎盛时期,在簇桥从事丝绸生产、加工的经营商户多达多家,从业工匠达到到人。双流的文化历史,蜀锦的发展,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双流牧马山浮雕,记载蚕丛在蜀地的活动与事迹。

新疆博物馆内,藏有国家一级文物唐代丝织物残片“连珠龙纹绮锦”。残片背面有墨书题记“双流县,景云元年,折调绌绫一匹,八月官,主薄史渝。”是我国目前出土的丝织物中唯一记载产地的绝世珍品,足以证明双流曾在“丝绸之路”的外交舞台上展现过自己的魅力。

▲新疆吐鲁番阿什塔那号墓出土的“陵阳公样”连珠龙纹绮锦图案资料

▲黄色龙纹绮丝织品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一级蜀锦、双流生产

文明总有兴衰,蜀锦也难逃例外,工业时代的轰鸣改变了历史进程,人造丝绸的冲击,战火不休,簇桥丝织业逐渐衰落。到年,镇上仅存丝绸店铺六家,年后则消失殆尽。

今日簇桥,石桥已经随着城市的更新被拆除,簇锦古镇的牌坊犹在,却不见旧时蜀锦兴盛的风华。

不远处的簇锦公园,已经是老簇桥人的人民公园。喝茶、打牌、广场舞……成都人的生活缩影,就在公园里。

每年这个时候,簇锦公园的荷花会开的很好。

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簇锦凉风,不仅是旧时美景,在这片场镇上,是一部蜀锦文化的兴衰历史,读来让人唏嘘不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一时一日之功,传统手工业,如何适应飞速发展讲究效率的现代社会,是悬在匠人心头的大石。今日之簇桥,虽早已不在双流辖区之内,桥边盛景,仍被口耳相传。

簇锦凉风,是自然的风,是历史的风,更是文化的风。

参考资料:

李文旭老师散文作品《簇锦凉风》,部分做摘录,感谢授权。

双流发布、川报观察等关于新疆出土文物的报道

《看历史》源氏物语中的中国丝织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zf/65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