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法治成都法治成都收录于话题#七五普法2#案例1#双流区司法局1 “七五”普法回顾专栏 今年是“七五”普法的收官之年,“法治成都”特开设“七五”普法回顾专栏,分别从“人物”“经验”“案例”“文化”等版块,展示全市“七五”普法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典型案例。 “七五”普法案例: 双流区创新建立 街道法治建设委员会 双流区西航港街道着眼深化提升新时代基层法治工作,结合“法治空港”示范区建设,创新建立街道法治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法建委”),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目前,西航港街道的法建委模式已在全区12个镇(街道)全面推广建立。 01 突出党的领导 在筹建上,西航港街道由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推进组建工作,定期召开党工委会、书记办公会等会议部署工作、听取进度、研究问题。 在架构上,压紧压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分别兼任法建委主任、副主任,分管法治工作的党工委委员兼任委员会秘书长。 在运行上,由党工委书记牵头,通过全体委员会议、议题审查会、专题会等定期不定期对街道法治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02 科学充分论证 为科学设计法建委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街道先后走访群众余户,广泛收集梳理群众涉法诉求和建议意见余条,通过大联动数据平台分析社情动态,掌握辖区出现的突出问题,初步掌握了群众法治需求与街道依法治理问题现状。 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全程参与,对建立法建委的合法合规性进行了充分论证,形成《西航港街道创建法治建设委员会可行性方案》。邀请区依法治区办、区委政法委、区司法局、区委编办等单位就构架方式、运行机制进行论证,认为法治建委模式可有效整合辖区内行政机构与社会法治资源,提升了法治服务效率。 03 广泛整合力量 将辖区内涉法职能部门、高校法学资源、律师事务所、双流区法律服务志愿者协会等多个社会组织全部整合进入法建委,履行决策统筹职能;抽调街道在编职工、临聘人员,配置法学研究生和志愿者等人员组成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工作;下设依法决策、学法用法、社会法治、矛盾化解工作组,从事具体法治工作,构建起“1个委员会+1个办公室+4个工作组+N个组织”的“N”组织架构。 04 创新建立机制 为厘清法建委职能职责、规范高效运行,创新建立三大机制。 1 会议审查制 对街道重大决策、重要文件、对外签订合同等进行合法合规性前置会议审查,为街道党政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为将决策审查机制落到实处,贯彻“用制度管事”理念,配套推行了“议题审查清单制度”,由党(工)委研究制定提交前置审查的议题清单,由委员会秘书长负责执行。 2 指定办理制 对街道重大项目实施、重大矛盾纠纷调处、行政案件应诉、法律咨询援助等涉法工作,由法建委指定一名委员制定方案并牵头推进,其他有关科室或区级部门配合,并配套制定了《对区级有关部门协同镇(街道)推进法建委工作的考评办法(试行)》,最大程度地调动辖区内法治资源力量。 3 “一窗式”服务制 针对法建委受理辖区群众涉法诉求的工作事项。设置“一窗式”服务窗口,开通服务热线,再造流程,形成“统一受理—按责分拨—分类处置—及时反馈”的链式闭环流程,进一步压缩办理流程和时限,当辖区群众甚至村(社区)、其他科室上门或通过电话寻求法治服务时,由委员会办公室受理后进行内部流转,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机构),调动资源联动解决,实现群众“只进一个门、办完所有事”。 05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拓展“互联网+法治”功能,发挥法治“区块链”去中心化、柔性介入、交互服务的技术优势,联手具有法律服务资质的“律金刚”网络平台公司,开发“社区大时代”手机APP、在现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