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作为全国首批申报创建“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区”,是机遇,是挑战,更是幸运!督导评估不仅是对区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的评估,更是对幼儿园办园条件、办园质量、内涵特色等方面的全面检阅,在历时半年多的迎检工作中,双流勇担使命,积极实践,以全域卷入、全程参与的方式一路摸索着、经历着、成长着。 面对全区所发展参差不齐的幼儿园,面对未知的督导评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么样去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如何发挥督导评估的杠杆作用撬动区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的整体提升?我们做了很多思考和尝试。 思共识,变创建目标为共同愿景 面对全区不同性质、不同发展基础、不同发展追求的所幼儿园,如何将创建目标转化为所有园所的共同愿景?如何将督政的导向转化为督学的力度?如何将行政指令转化为发展内驱力?……有太多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但我们认为: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须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必须调动所有园所参与的积极性,全区总动员才能聚众力干事业。为此,我们召开了不同规模、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宣传会、动员会、专题会、培训会等10余次,向大家宣传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国家方针政策、发展趋势,重点宣讲我区创建首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的目的、意义、价值,引领大家统一思想和认识,那就是:将督导评估作为提升区域普及普惠水平和质量品质的抓手,将创建的过程视为办园质量提升的过程,视为凝练教师团队的过程,视为增强园所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让创建工作成为各幼儿园共同奋斗的愿景。 思改革,变难点症结为创新动力 创新资源供给,提高公办学位占比。针对公办学位严重不足问题,为化解公办园建设周期长、短期投入大与紧迫程度高之间的矛盾,区政府审议通过了《双流区推进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实现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源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公益化融合,实施转办公办园的办园模式,建立“硬件租赁”和“团队外包”两套机制,通过“自愿申报、现场审验、签订协议、注册登记、规范运行”的程序,引导社会力量从办园主体转变为资源平台,参与提供公办学前教育服务。年,通过将24所优质民办园转办为公办园、新增学位座,累计新增公办园学位座,公办学位占比达53.3%,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50.2%。 创新财政保障,提高发展投入占比。针对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园财政补助标准缺项的问题,民办结合区域实际,制定了《双流区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补助标准暂行办法》,分别明确了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均按每生每年元的标准进行拨付。同时,加大了对普惠性民办园扶持力度,设立区级普惠性民办园奖补专项资金,按办园质量的督导评估等级给予专项奖补,近两年补助余万元。 创新编制管理,提高人力保障水平。针对公办在编教师人数占全区专任教师总量比列偏低的问题,年新增幼儿教师编制50名,通过“高校选优、公招择优”引进50名教师,全区幼儿专任教师名、师生比达1:12.4。建立幼儿教师编制定期核增机制,加大区内事业编制调剂整合力度,逐年适当核增幼儿教师编制数。同时,探索建立“编制+员额”管理制度,实行“两自一包”在编幼儿教师统一管理。 思发展,变创建任务为行动指南 引领园长,增强创建使命感和行动力。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要想有效推进创建工作,园长是关键,为此,我们着力抓好园长的思想引领和行动引领。通过各类创建工作会、推进会、专题会等,引领园长们思想上增强创建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通过园所环境打造、课程架构、特色彰显等具体行动指导,引领园长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