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龙门阵”、“倒拐子”、“相因”……这些地道的成都话,不知从外国朋友们口中说出来会是怎样一番味道。 25日下午,“家在成都·人文天府”外籍人士中华传统才艺大赛在东郊记忆广场进行,经过紧张激烈的初赛,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等国的20名外籍人士唱童谣、学成都话、做川菜,共同上演了一场传统才艺的大比拼。 “家在成都·人文天府”外籍人士中华传统才艺大赛由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外事侨务办公室指导,成都市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局、天府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局、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成都市青白江区教育局、成都市双流区教育局、西南财经大学、成都广播电视大学、乐盟国际学校主办,成都商报·成都儿童团承办,旨在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加深外籍人士对天府文化的了解,使外籍人士更好地融入蓉城生活,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天府文化的友好使者。 活动从本月6日正式拉开序幕,先后在成都乐盟国际学校、西南财经大学以及高新区、双流区、青白江区等地邀请区域内外籍人士共同体验中华传统技艺,感受天府文化魅力。 11月10日,才艺初赛在成都乐盟国际学校、西南财经大学两大主会场举行。唱成都童谣、学说成都话、学打算盘、写书法??上百位定居成都的外籍人士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玩得不亦乐乎。接下来,在高新区、双流区、青白江区的分会场上,外籍人士学剪纸、包粽子、赏茶艺、写书法,各地继续开展以“天府文化”为主题的初赛,让外国朋友们近距离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 在此过程中,活动向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参加11月25日东郊记忆的“外籍人士中华传统才艺大赛”活动。活动共有多位外籍人士通过网上通道进行了报名,经过进一步的筛选,最终确定了20名外籍人士进入11月25日的“外籍人士中华传统才艺大赛”最终评选及展示活动。 11月25日,在成都东郊记忆举行的“外籍人士中华传统才艺大赛”最终评选总共分为三个环节,从唱童谣到成都话大比拼,再到制作川菜,外籍人士个个兴致盎然,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开始前,成都商报的小记者们唱起成都童谣,给来到现场参加比赛的外籍人士进行了一番“现场指导”。 ▲外籍人士认真学习成都童谣 “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儿骑白马,白马跳得高,胖娃儿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儿坐海船,海船倒个拐,胖娃儿拌下海。” 小记者们一字一句帮外国朋友纠正读音,为正式登上舞台做最后的预热。 比赛正式开始后,20名外籍人士先后登上舞台,进行自我介绍,为自己拉票打气,随后从主持人手中抽到自己的童谣题目,大声朗读了起来。尽管有些字句还不是练得特别熟练,但外国朋友们依然使出全力,争取将童谣说得更接地气。充满外国气息的成都方言也逗乐了台下的观众。 除了唱童谣外,比赛还设置了看词猜意环节,现场的屏幕上打出了一组组地道的成都方言:“摆龙门阵”、“倒拐子”、“相因”??外国朋友们根据自己平时在成都生活的所见所闻,在准备好的答题卡上依次写下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为了充分保证比赛的“地道”,此次活动主办方邀请到成都语言学专家张世光以及成都十佳的士明星赵国成两位地道的成都话专家担任评委,两位评委分别从咬字、发音等方面给外国朋友们一一打分。 另外,活动还请到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陈茉老师,以及成都商报的小记者冯俊豪小朋友作为特邀评委,两位也对台上外籍人士的成都话进行了各自的点评。 参赛的外国朋友中,来自美国的三位小朋友的成都话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顺溜的成都话也赢得台下观众们的热烈掌声。而这三位小朋友来自同一个家庭,最终,他们以总成绩第一拿下了成都方言比拼的一等奖。 成都话比赛结束后,现场还进行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20名外籍人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前往川菜制作体验区进行川菜体验学习。 在川菜体验区,外国朋友在财贸职高川菜师傅的指导下,做出了麻辣鸡丝凉面、川北凉粉等深受大家喜爱的地道川菜,并邀请现场的观众依次品尝。 外国小朋友做起凉面来有板有眼,一点也不含糊。有的外国朋友则吃得津津有味,甚至觉得味道辣得还不过瘾。 虽然有些外国朋友成都话还不溜、川菜制作过程也偶有小状况发生,但外籍人士们的热情和认真还是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现场热闹的氛围也感染了围观群众,他们随后也参与到川菜制作环节,体验并传播着传统文化。 文 陈兴隆 成都儿童团稿件,版权归成都商报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戳下方图片,价值10万优质课程免费送 ↓↓↓ 戳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