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流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蚕丛开创了古蜀之国。然而时光久远,没有文字一村,却同时也为后世带来充满想象力的解释空间。蚕丛后来被尊崇为蚕神,这是“历史心性”的产物,也是蜀地农桑业发达的一种反映。在牧马山,依然有蚕丛故里、侍农养桑的浮雕。古老的广都大地,又有多少关于农耕的故事值得探寻。 01 都广之野天地之中 《山海经》是一部集神话传说之大成的地理书,据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的研究,它产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之前,是巴蜀地域所流传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典籍。《山海经》全书共十八篇,分属《五藏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个部分。除《海外经》外,其它三部分都谈到了“天下之中”的问题,颇耐人寻味。《五藏山经》包括东、西、南、北、中五篇《山经》,据蒙先生的分析,其中《中山经》所述居诸山之中,它把古代巴、蜀、荆楚之地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很可能是产生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作品。而且,它详述岷江中上游的山水地理,更可能属于古代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 《山海经》言后稷之葬也是一桩极为耐人寻味之事。后稷是传说中的周朝始祖,“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焉,民皆法则之”,后来演化为农业之神。《山海经》言其葬都广之野,其透露出的信息表明,古蜀与北方以至中原之间有着现今并不太清楚的文化交流,是高度发达的古蜀农耕文明的一种反映,也说明“都广之野”在中国农耕文明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02 李冰治水 古蜀国时代,有鳖灵开明王治水成功而取代了望帝杜宇时代,秦国灭蜀后,进而以秦蜀守李冰治水。“治水”本身就是农耕文明发展到了一定高度的举措,同时也是推动当地农耕文明向前发展的动力。《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说李冰穿江引水,“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有着如此发达的农耕文明,当然不会是一朝一夕的结果。“天府”既是大自然的选择,也是蜀民勇于创造的结晶。 先秦以前的成都平原农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大禹治水时期,时间大致在距今年以前的宝墩文化时期;二是“杜宇教人务农”,大致相当于三星堆、金沙时期;第三则是李冰治水,让成都平原的富庶从此延续多年。 03 多样化的农耕文明 传承古蜀王与李冰的功绩,双流因而拥有多样化的农耕文明,其中最有名的是桑蚕业与织锦。 蚕丛的名字中便有蚕字,蚕丛也是蜀民传说中“教人养蚕”的农业神。他在广都大地教导先民养殖蚕种植桑叶,后世发展,蜀锦发达,到三国极盛,成为蜀中的经济命脉。 据成都百花谭出土年的战国时期的“水陆攻战铜壶”分析,它上面精美的采桑图案说明,古代蜀人的养蚕业已是多么的发达。 再到后来的唐代,双流地区因蜀锦发展到鼎盛时期,那时的双流成为了全国蜀锦最大的生产交易地之一,并出现了以织锦“专业词汇”命名的地名,如今的金花、簇桥、机投等,就是双流生产、交易蜀锦的见证。 除却桑蚕业,农牧业也很发达。水草丰茂的牧马山,是养殖麻羊的美地。麻羊养殖有悠久的历史,甚至从蚕丛时代便开始。而诸葛亮屯兵牧马山,以黄甲镇的八角井水烹饪羊肉,鲜香浓郁,成就了流传千年的美食麻羊汤锅。 甚至牧马山的二荆条,都是蜀中之冠。在这个辣椒遍地的巴蜀大地,双流的二荆条却有“二金条”之称,而双流二荆条生长最好的就是牧马山附近那一小块地届。二荆条老火锅、白家肥肠粉、老妈兔头……二荆条被用于双流的美食中,成为成就风味的秘方,让他们闻名遐迩。 稻田养鱼、烹茶尽具、开采盐井……双流关于古蜀农耕文明的痕迹不胜枚举,直至今天依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成为遗存的瑰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tq/73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