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和成都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系列安排部署,依托空港、自贸等多重平台,我区重点聚焦航空经济,壮大发展航空运营服务等核心产业,提质发展电子信息等航空关联产业,聚焦产业链和生态圈,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并在创新中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做强实体支撑,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已初露端倪。发展航空经济创新积蓄动力空港加持“自贸”标签,我区航空经济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作为国家层面的“试验田”,双流自贸试验区一系列创新成果激活了航空经济的内生动力。 年3月22日,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保税维修基地正式投用,标志着我区航空维修企业开展境内外航空发动机保税维修业务流程全部走通,我区航空维修正式步入“保税”新时代。 依托空港和自贸优势,我区全力打造航空经济产业功能区,大力培育航空运营服务、航空制造维修、航空物流、通用航空、跨境贸易等航空经济核心产业集群,强化招商引资,推动项目促建,全力推动适航产业航空经济体系加快建立。 航空经济的加速发展得益于自贸开放平台优势,而自贸试验区的开放优势则来自于制度的探索创新。我区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作为核心,累计形成自贸创新案例56个,多个案例已上报商务部争创全国最佳创新实践案例。 我区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着力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建成投运空港自贸企业服务中心,常态开展“企业咖啡时”活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做法全省推广。年,双流自贸试验区新增及换证企业户,新增及换证注册资本.8亿元;双流国际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万人次、增长6.3%,稳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机场口岸监管货值.9亿元、占全省近60%。 下一步,我区航空经济领域将在产业发展、制度创新、营商环境、对外开放等方面下功夫,为双流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美丽宜居空港公园城市,打造中国航空经济之都贡献力量。 数据提示年我区共新签约引进芯鑫租赁等项目10个,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等6个项目投入运营,建成全国首个低空空域协同运行中心、实现全省首笔飞行模拟机保税融资租赁、成立全市首家商业保理公司。当年双流自贸试验区服务范围内(航空枢纽片区、综合保税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增长15.5%;进出口外贸额.6亿元、增长62.17%。 电子信息产业取得新的突破“电子信息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双流始终牢记在心间。对企业来说,聚焦产业高端,抢占市场前沿,必须拿出只争朝夕的气魄和决心。春节对许多人来说意味着假期和团圆,而在中电熊猫G8.6项目生产线上,生产状态丝毫不减。距其不远处,成都虹宁显示玻璃有限公司也在年即将进入尾声之时正式投产。 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亿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区在过去一年中全面落实《双流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建设实施方案》,依托天府新区双流空港高技术产业园、成都双流军民融合产业园两大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产业,加快构建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前不久,瓴盛科技CEO李春潮率领管理团队来到双流,与我区就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进双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达成了促进项目尽快落地的共识。“感谢双流区的大力支持,希望以IC设计为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让双流集成电路产业更加聚集和繁荣。” 以股权投资方式整合美国高通、大唐电信和中建投三方力量,撬动总投资亿元的瓴盛科技落地,实现芯片研发设计营销总部在双流落户“零突破”,这一重磅消息让我区电子信息产业整个为之沸腾。 新添动力在双流综保区,总投资亿美元的紫光项目开工建设。在成都芯谷,与北部湾信息港深度合作的川桂产业合作示范园正式挂牌,双方将以产业链、供应链等为纽带,形成多园共建、一园多区、一区多点的动态布局,最大程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益和产业运行效率。 生物产业迸发新的活力引进项目40个、总投资亿元,创新研发成果竞相出炉。回望,天府国际生物城成绩斐然。站在新的起点,生物产业奋发向前。日前,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传来喜讯。思路迪(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正在开发的新分子实体FGFR抑制剂3D完成大陆地区首例受试者入组,并成功完成一期临床试验第一个剂量组的安全性评估,目前第二个剂量组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而1月18日,当大家都在喜迎新年的时候,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又迎来了新成员。从事创新药及多肽产品研发的成都诺和晟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致力于大分子靶向抗癌药研发的非同(成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双双进驻,让生物城再添创新的活力与动力。 作为北京卡威生物集团设立于成都的分公司,诺和晟泰将打造高端仿制及原研多肽药物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是继张江高科、苏州纳米之后,第三个可以成为全国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聚集地的园区。政府的引导政策有助于实现人才和产业聚集。”卡威董事长利虔丝毫不吝惜对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溢美之词。 非同生物更是来头不小,它于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教授及其团队于年11月成立,此次落户的非同(成都)生物科技将开展创新型大分子生物药物的研发,“目前有十几款药物处于不同研发阶段,其中4款药物有望在一到两年时间里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公司负责人说。 发展方向今年,我区将积极发展国际医疗、三方检测等业态,争取设立生物制品指定口岸,力促国药集团等3个项目加快建设,纽瑞特等4个项目建成投产,实现生物产业产值50亿元。在“十三五”后两年,我区将聚焦适航生物产业,全力打造生物产业之城。 绿色能源打造新的高地西航港开发区是我市绿色能源产业的唯一核心承载区,经过约1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太阳能、核能、智能电网、储能、风能等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冬日的北京阳光明媚,延庆槽式集热试验平台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其所需反射镜全部由成都禅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供应。而重点研发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的中科院热物理所槽式太阳能热利用平台示范项目,其所需的相关反射镜产品也都来自禅德。 不仅在国内遍地开花,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维沙漠的莫哈维SEGSI电站项目,以及位于西班牙的安达索尔1号电站中也都能看到禅德反射镜的应用。 “我们不仅提供镜场产品,还提供项目槽式反射镜安装等技术解决方案。”成都禅德负责人表示,公司技术人员、项目经理等相关人员都驻扎在项目现场,为其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 对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来说,也是喜事连连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通威太阳能延续了一直以来的辉煌,再次刷新“双流速度”,仅用6个半月时间就建成了三期3.2GW电池项目,成为全球光伏产业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最先进、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最高、单体规模最大的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至此,通威太阳能成都基地产能规模已经超过了6GW,公司平均增长率超过%。照此势头,年产值有望达到亿元。“双流是通威的福地。我们有意愿继续加大在双流的投资力度,深化合作,携手打造全球最大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公司负责人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怀。 谋篇布局我区将坚持扶优扶强战略,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初步形成整体协同、功能完善的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使绿色能源产业在国内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成为国内领先的全链式绿色能源生态集聚区,力争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军民融合产业实现创新示范作为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中唯一定位为军民融合的特色产业园区,区军民融合产业园是成都市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有力推动了产业集聚不断壮大。在推进签约项目落地的同时,我区同样注重推动在建项目加快建成投运。目前,园区中物院银河·科技园一期基建工作已基本完成,首批余名创新创业人才及太赫兹研究中心等12个科研项目全面入驻;中国网安项目一期一批次、中电九天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园区产业化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 此外,我区还加快搭建完善创新服务平台。联合中物院成都科技发展中心和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设立了西南技术与军民融合产权交易中心,首批7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线挂牌,已实现克伏特航空等2个优质项目在双流转化落地;依托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成立了双银创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力军民融合科技成果的培育和孵化,已有九翼环保、中九成科等17家企业入驻;“四川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已启动平台建设工作。 下一步,我区军民融合产业将突出规划引领,聚焦适航产业、营商环境、校地融合发展等领域,强化保障要素供给,提升产业支撑,依托中国电科、中国电子和中物院等龙头院企的军民融合产业资源,以产业发展融合、科技创新融合、人才培育融合为三大发展支柱,加快构建以产业链为核心,创新创造体系、人才引育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为支撑的“1链4体系”产业生态圈,聚焦发展以集成电路、网络信息安全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推进成效截至目前,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已签约引进高通手机芯片研发、HTC威爱新经济技术研究院及新经济产业孵化器、中国电子健康医疗大数据等项目28个,协议总投资近亿元。年,园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亿元。 新闻中心特别报道组 编辑谭希 审核张化彬刘薇 觉得不错记得点亮“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tq/70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