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一晃眼,中秋小长假就剩最后一天啦,各位双粉儿想好今天怎么过了吗?如果还不知道去哪里逛耍的,双儿推荐大家去双流青云寺村。

不仅仅因为这里车水马龙,有着新时代乡村的现代化气息,更因为,这里有一段久远的历史。

历经数十年时代变迁,没有了青云寺的青云寺村显得没有了历史沧桑的痕迹。

据65岁的老村主任王帝荣回忆,在他小时候不但见过青云寺,还有天台寺,一座尼姑庵、一座和尚庙,遥相呼应。

它们的地址大约在青云寺村2社(原公兴乡骑江大队6社),都是典型的四合院形制寺庙;年后,进行土地改革,青云寺被分给当地农民居住,天台寺改成了学校。

后来,青云寺、天台寺逐渐被拆除。现在青云寺原址建起了厂房、天台寺原址是块空地,只留有一棵黄葛树,在昭示这里烟火兴旺的过往。

01

青云寺村因寺得名

///

追溯其历史沿革,王帝荣告诉双儿,青云寺年已人去寺空,只有一棵黄葛树还伫立在那里。

年,青云寺只有一条通往坛罐窑的机耕道,又窄又烂,给村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道旁有几间小铺,卖点小商品。农民种出来的粮食、蔬莱、水果,养出来的家禽家畜则要徒步肩挑背驮到外地去卖。

年,时任公兴乡党委书记的陈兴双提出在果园村修一条街的建议,经乡党委、政府认真考察研究认为可行。

于是,从修建占地3亩的果园街开始,此后30多年间,青云寺逐渐从一个村演变为一座小型集镇。

在王帝荣看来,青云寺村的发展变化正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经过30多年、几届干部带领群众努力建设,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逐步完善,成为牧马山地区最具特色的“农民街”。

02

从无到有修街赶集

///

对于青云寺街的修建、集镇的兴起,王光纯老人是亲历者和见证者。

据他回忆,年,果园村村支两委根据乡党委、政府的要求,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付朝春为组长的五人建场小组。

年4月1日果园街破土动工开修,到6月底有近40户人在果园街建房,街面宽8米,共有铺面73间。村上投资1万余元,修成了碎石路面,划分了各类产品的交易市场。

年7月,公兴乡党委召集乡属各单位和附近几个村的负责人在果园村开会,研究街的名称。

通过对“牧山街”“玉皇街”“青云寺街”提名的讨论,会议一致决定取名“青云寺街”。

其理由一是青云寺是本地人创建的,庙宇虽没有了,但还值得纪念;二是青云寺曾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有名气。报经县工商部门批准,青云寺街场期定为逢双赶场。

03

建管并重渐成“气候”

///

要得市场活,需得道路通。自年始,果园村村支两委就狠抓青云寺街的道路建设。

他们给青云寺街规划出了六个口子,每个口子修通一条路。在县交通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到年底,完成了公青路的修建,连通了双永路。

路通了,车来了。许多公交车都途经青云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交通出行难题。

为加强场镇管理,年果园村村支两委把建场组改为场镇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场镇的发展规划、建设、市场治安管理和协税工作。

由于建设管理搞得好,市场日益繁荣。到年,青云寺“农民街”市场交易额由年的近万元发展到了余万元,年则突破亿元。此时,青云寺街面积已扩大到约亩,街道9条、总长约米,居民户。

如今,青云寺村幅员面积7.1平方公里,居民1多户、余人,8个居民小组均通水泥路或柏油路;

青云寺集镇商贸繁荣,日用品和生产资料等在青云寺街上都可以买到;

双日逢场的青云寺街,每到逢场日车水马龙、热闹依旧,续写着牧马山乡村建设的“传奇”、社区发展治理的新篇章。

*本稿件转载自空港融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分享(侵删)。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tq/64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