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 翻开双流的地图,丛桂街、北坛路、紫东阁、迎春桥等老双流人熟知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大多数人却知之甚少。 “紫东阁”是双流老县城存留的一处阁楼,双流东升城区紫东阁社区和紫东阁街道均以该建筑得名。当代人所见的紫东阁为年重新修建的,年被评为成都市历史文化地标。 在双流藏卫路与东阁街交叉口,便是紫东阁广场所在地。 靠广场内侧,是一座两层楼高的川西明清建筑,木刻花格门窗、飞檐斗角、红柱灰瓦,搭配精美的雕刻纹饰,处处散发着素雅、轻盈的气息。 阁楼正前方的门额上,金粉写就的“紫东阁”三字格外醒目。 1紫东阁的“前世” 传说中老子骑青牛曾路过这里,人们看到一团紫气袭来,故在此建造了该阁楼,取名“紫东阁”,寓意“紫气东来”。 记者翻阅了《双流古迹遗址》《双流县志(光绪版)》等地方志丛书,在双流古迹名目中却未见紫东阁的名字。 虽然能够找到的文字资料甚少,但从89岁的石永辉老人口中,还是能将当时紫东阁的情况了解个大概。 ▲90年代的紫东阁街 出生于年的石永辉老人,对老县城的面貌至今仍记忆深刻。 ▲安福街 ▲双流红旗口 ▲双流大市场 据他讲,民国时期,整个双流县城只有四条街,即东明路、南昌路、西安路、北平路。 四条路由城墙团团围住,四路均有城门可出入。从县城东门口出来,就是黄包车码头。 “紫东阁就在黄包车码头旁边,大概就是在现在双流进修校附近。”石永辉老人告诉记者,那时候各个地方都有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比如金花桥、簇桥、红牌楼等。因此,外地人一看到阁楼就知道到双流了。 年,双流、华阳合县时,魏知常刚好来过双流,“那时候最初的紫东阁就已经不在了。现在推断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双流扩街的时候拆掉的。” 根据魏知常提供的一份年下发的《双流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各区、镇公社、大队、街、巷标准名称的通告》显示,当年地理普查时,已将原东方红下街恢复为标准名称的紫东阁街。后来双流人也根据街名知晓这条街上曾有座阁楼,街名因此而来。 2紫东阁的“今生” 几十年的岁月中,紫东阁就以这样的方式存留在双流人的记忆中,直到年,双流紫东阁绿地改造工程项目被提上议程,也给紫东阁带来“重生”的机遇。 在区公园城市绿化服务中心办公室,当时全程参与设计与建设的王华锐打开了当时几易其稿的设计方案以及设计手稿,向记者讲述了紫东阁重建的故事。 在当年实施的城乡绿化景观建设工程中,紫东阁绿地项目是其中最复杂的一个。 “为更好彰显双流门户特色,方案设计过程中多次邀请本地文史专家参与讨论,最终决定重建紫东阁,再现紫气东来的意境,展现双流本地文化特色。”据王华锐透露,在设计初稿中原本规划的是牌坊,后多方讨论最终确定重建阁楼。 年,重建的紫东阁与人们正式见面,独具风格的建筑阁楼融入周围的景色中,搭配对称的回廊、池塘,处处散发出古典气息。 来往于藏卫路的行人和车辆,抬眼便可望见紫东阁掩映在绿荫中的身姿,阁楼前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流,宛若当年的繁华。 其中配套的紫东阁广场、下沉式停车场,又赋予了紫东阁更多的时代特色和烙印,在岁月荏苒中更加熠熠生辉。 现如今,阁楼前已成为市民休憩的乐土,广场上、回廊下、步道内,处处是人们的欢笑声,紫东阁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城东,继续传递着“紫气东来,祥瑞入阁”的福瑞,滋养着广都的沃土,庇护着一代代人。 来源:空港融媒 作者:赵雨娇杜娇 编辑:杜娇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tq/63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