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金花夜月,也是一出江安河边的美景。

彼时此地名为金花堰。金花桥下的大堰堤坝,将江安河拦截为一潭清澈的湖水。牧马山灌渠的进水口就从这时起水,只要堰闸门一关,河水形成长千米、宽百米的湖面,一平如镜。每逢秋高气爽、皓月当空之时,水面溢光流影,绚丽恬静,明亮如洗,犹如白昼。

▲“金花夜月”素描作品。金花桥历史悠久,曾数度重建,不远处的庙宇香火缭绕。

文人有很多描写水边夜色的诗句。

离别的愁绪、水边的美景、皎月映照夜空,亦或是桨声灯影声色犬马,水似乎本身就藏着很多故事,层浪堆叠,拍打河岸,或许荡气回肠,更多,则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金花夜月自然也有美丽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与桥下的河水有关。说的是当年有个皇家娘娘,回家探亲,路过这顺江场,看到过往的人渡船不容易,又听说涨水的时候,常有翻船的事,娘娘就起了个菩萨心肠,摘下凤冠上的金钗要捐给当地人修座桥,刚好船一晃,一不小心将金钗掉进了这大回水沱中。从此以后,每当月的夜晚,这里漂亮的很。或许是娘娘的金钗,散作河水的美景。

第二个故事,关于金花桥。桥开始叫啥子名字不清楚,到了后来有人在桥前面路边修了个庙子,蹊跷的是,庙子里供的既不是菩萨,也不是观音娘娘;而是一个送子娘娘,怀里抱了个胖小子,人们都叫她金花娘娘,庙子也就叫金花庙,在老一辈人的口中,金花娘娘灵验的很,日子久了,香火鼎盛,原来这场口还叫顺江场,金花桥取而代之。

这景色的传说,充满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味道。让我仿若打开了一本小人书,纸上的人物简陋而鲜活,或是看了一场传统美术动画片,引人入胜,心向往之。当年的金花桥边,大约是漫山遍野的慈竹,澄黄的月亮,不远处的田垄,晚风轻轻吹皱江安河水,月色倒映,波光粼粼,仿若细碎的黄金。古寺的暮钟,夜晚的虫鸣与蛙声,还有风吹竹林沙沙作响,成为夜晚的协奏曲。夜色无边,月色温柔,月华如水水如天。

牛饮桥头小市东,店门系马一尊同。

褐拥紫茸迎晓日,酒翻红浪醉春风。

大诗人陆游就曾写诗赞颂了金花桥美景。

时隔几百年间,刘沅也赋诗一首,流光溢彩的平原画卷徐徐铺展。

一轮月彩散黄金,锦簇花团异样深。

千载披沙求不得,渊渊谁悟水泉心。

城市的霓虹让月光也黯淡。昔年传说中的美景,早已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消散,金花桥、映月街的地名得以保留,留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留存在新一代人的想象中。

但今日也有今日的美景,城市有城市的生活方式。当年的金花映月,已经变身水韵天府,一个历史诗意的滨水休闲空间,成为城市绿道体系的一部分,河边的美景依旧亮眼。

▲水韵悠悠,天光云影。

科技手段,赋予了水更多变化。灯光照亮了黑夜,幽蓝中点染一片水红,而后幻化出万般。水面扬起喷泉,随音乐妖娆舞动,挑动游客的神经。随着夜经济的繁荣,这样的灯影霓虹,常常得见。

▲“水韵天府”开幕式上一场以“水”元素为载体的魔幻空间水影灯光秀。现场通过52米超长卷帘屏与大型水幕成像体相结合,围绕天府文化的设计主题,以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展开,意象式地勾画出蜀锦文化与江安河两岸的历史关联,再现了水乡泽国的风光、金花映月的安宁以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传奇故事。

▲湖面泛舟的老人。

▲公园绿道中的艺术装置。

▲金花夜月难得一见,在“酒肆”小酌一番也能赏千里月明。

▲水韵天府美景

水边的成都人,热热络络从从容容的打发着时光。老人们,白发翁妪,瘦削矍铄,盖碗茶长烟杆,搓麻将拉家常;新人们,高跟鞋踩着地面嘚嘚的响,时髦干练,气宇轩昂。虽然古老的景色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渐难以寻觅,但当代人,仍对城市的文脉报以尊重与热忱,用现代化的方式传承下来,陪伴着新的人群,金花夜月,便是其中一例。

丰富的水系,让成都河道交错,桥头林立,长虹卧波,金花桥从千年前开始算起,也不知修了多少盘,而今,金花街道也划归至武侯区。无论岁月流转,成都人关于生活的那股精气神,永远未变。

传说来源于李文旭老师散文《金花夜月》中对金花桥附近老人的谈话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tq/62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