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瞿上文明早于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是继河姆渡文化、仰昭文化之后的中国农耕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 双流古蜀农耕文化 档案编号.01 基本情况 据有关专家分析,古蜀蚕丛王从叠溪到了古双流牧马山之后,古蜀先民们经历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原先他们在岷山靠的是狩猎、放牧和采摘野果生活,住的是石室。 (桃荚渡崖墓) 到了牧马山后,虽然山上可以狩猎放牧,也可以采摘野果,但部落需要更多的食物,于是,生存的需要决定了部落生产力必须要发展。 由此,古蜀先民在双流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双流古蜀农耕文化发源的标志一:蚕桑。在这一背景下,蚕丛开始教民农桑,开始在山上栽桑养蚕,在开阔地上种植能让人生存的作物。 这一行动造就了蚕丛部落生产力的革命,也造就了该部落生存方式的划时代变革——蚕丛部落在古双流进入了“半牧半农”时代。 根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蚕丛王来到“都广之野”,就是现在的广都双流。 在这个地方,他一边教民栽桑养蚕,一边进行牧狩,同时开始了农业生产。 正因为蚕丛的这一划时代的生存方式改革,在清代重修蚕丛祠的时候,他的祠堂上被修建者刻上了“授农初地”——大家公认:古双流是古蜀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蚕丛祠门额石刻) 关于这一点,古代的双流农耕文化由此还演绎了更为让人惊奇的内容。 双流古蜀农耕文化发源的标志二:茶叶。由于蚕丛带领古蜀先民率先进行农业生产,导致了后来古双流的农业日益发展,古双流大地上出现了茶叶,并形成了最早的茶市。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 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 前者反映古双流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在西汉之时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武阳即为现在的黄龙溪、彭山县三江口一带。 双流古蜀农耕文化发源的标志三:蜀锦。蚕丛之所以被称为蚕丛,养蚕是他的“专业”,蚕丛到了瞿上之后,他把“蚕业”发扬光大了。 他教更多的先民们栽桑养蚕,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把蚕茧抽成丝,然后织成帛。 这一创举被后人发展成为了闻名中外的蜀锦。 (南方丝绸之路路线) 据成都百花谭出土年的战国时期的“水陆攻战铜壶”分析,它上面精美的采桑图案说明,古代蜀人的养蚕业已是多么的发达。 到西汉时花色品种繁多的蜀锦已畅销中原地区,《后汉书》记载,“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更说明了古代蜀地蚕业之盛。 再到后来的唐代,双流地区因蜀锦发展到鼎盛时期,那时的双流成为了全国蜀锦最大的生产交易地之一,并出现了以织锦“专业词汇”命名的地名,如今的金花、簇桥、机投等,就是双流生产、交易蜀锦的见证。 双流古蜀农耕文化发源的标志四:养鱼。古双流是最早的稻田养鱼基地之一。 根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广都县有盐进、渔田之饶。大豪冯氏有鱼池盐井”——这是人工养鱼最早的历史记载。 又根据《双流县志》记载:“钓鱼田俗名跳鱼田,在治北二十五里。” 根据成都市政府上世纪九十年代编写的《成都50年·渔业》记载,“成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在汉代时就开始在稻田里养鲤鱼了”。 这说明,古代双流的古蜀先民们来到瞿上之后,因当地水网众多,渔猎生活便迅速发展了起来。 双流古蜀农耕文化发源的标志五:牧羊。蚕丛来到牧马山之后,牧业的发展为生存的需要提上议事日程,羊的驯化与养殖成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经过上数百上千年的发展,古牧马山成为了养羊基地——从现今牧山麻羊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古蜀先民养羊的身影。 据英国权威基因学家测定,现在双流的牧山麻羊是全世界基因链最古老的品种。 据古书《奇门遁甲》记载:“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的内容时说,黄帝在大泽中找到一位名叫力牧的人,由他担任大风暴中的牧羊重任。 这说明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大规模的牧羊业。 在前文中,我们说过,蚕丛与黄帝有密切的血缘关系,那么在蚕丛时代古蜀双流牧羊就更不足为奇了,由此推断,现在的闻名全国的牧山麻羊来自古蜀传承,而且古双流是全国最早的养羊基地之一。 双流古蜀农耕文化发源的标志六:海椒。海椒是川菜之魂,古双流是最早的海椒生产基地之一。 椒在四川被称为海椒《华阳国志·蜀志》称:蜀人“尚滋味,好辛香”。 这说明古蜀人“好辛香”的风俗在晋代以前就存在了。 当然大家知道作为蔬菜食用的“海椒”是16世纪才传入中国的,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来自南美的“番椒”传入中国后,先在川黔之地种植流行并真正发展起来,基于此,再加上蜀人传承了蚕丛的农耕文化,古双流后来成为了最早的海椒生产基地之一。 而今,双流牧马山片区作为“中国辣椒之乡”盛产闻名于世的“二荆条海椒”,它色乌红,个修长、健嫩、肉厚、不走籽、味悠长、辣度适中、温胃健脾、爽口提神、含维C、维A最丰,确系椒中珍品。 你可曾想过,就是这普通的牧马山二荆条那乌红的身上,却饱含了来自古蜀先民四千多年的传承。 记者:王富明丁平 编辑:杜娇 审核:周星云 来源:空港融媒 欢迎双粉儿在右下方“写留言” 双双每条都会很认真的看哦! 大家都在看 Nice!双流这个超实用的商业体,即将建成投运!就在... 9月底,通车! 双流这28个小区要改造了,有没有你家小区? 点亮 告诉更多朋友 ↓↓↓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tq/58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