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镇,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文化之城,古往今来涌现出不少名人,创立学派、兴办教育、著书立说、传经授道......他们尽己之力在彭镇的历史文化变迁中画上了浓墨重彩之笔! 彭端淑与“彭镇”名字由来 雍正年间,彭镇还不是彭镇,而是双流县的永丰乡。清朝时期,因为战乱,此地惨遭烧毁。乾隆年间,乡人们重回该地,建起街房数间,形成场镇。 据历史资料显示,彭镇的得名很大可能是因为一个文化名人——彭端淑。他把家小接到当时的永丰场居住,从而彭姓人渐渐多了起来,后人为了纪念他,才把“永丰场”改名为“彭家场”。新中国成立后,设置了“彭家镇”。后来,经历东风人民公社、彭镇公社,年正式更名为彭镇。 彭端淑(年—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年),彭端淑考中举人;乾隆十二年()充任顺天府(今北京市)乡试考官;乾隆二十年()出署“三江要口,五州之屏藩重地”的广东肇罗道署察使。 彭端淑与其弟彭肇洙、彭遵泗在当时都以文才知名,时称“三彭”。其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在成都府锦江书院做学府道台期间,彭端淑常到彭镇杨柳河畔视察,见此处风景秀丽,舟楫繁忙,实在是著诗赋文的好地方,于是就在彭镇定居下来,并从丹棱县把家小接到彭镇。 彭端淑自幼刻苦学文,勤攻史经,善文墨,以散文见长。供职期间,在彭镇写下了不少文章,其中《为学》最为著名——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此“为学之道”,也颇具传承意义。 刘沅与“槐轩文化” 刘沅,清代四川著名国学大师,双流彭镇羊坪村人,生于双流,后迁居成都南关纯化街,在双流和成都的书塾中均有一颗古槐树,所以世人称他为“槐轩先生”,其创立的学派被称作“槐轩学派”。刘沅一生不仅著书立作数篇,更传道授学,建立槐轩书塾,教授学习数千人,世称“川西夫子”。 “槐轩学派”的由来 刘沅自幼聪敏过人,7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加上其父亲注重教育,送他进私塾、入县学,望子成龙。刘沅22岁考中拔贡(拔贡:古代特招生,相当于现代的保送),25岁时中举人(古代省一级的考试称“乡试”,乡试合格者称举人),然而,此后三试不第(三试不第:三次参加会试不合格,“会试”指古代全国级别的考试,一般乡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又因家中屡遭变故,30岁后就放弃了做官的想法,在家奉养母亲,潜心经史研究,著书立说,后创立“槐轩学派”。 通俗说来,槐轩学派是一个教化人心、纯化风气的社会团体,其组织结构主要分为教育体系、慈善体系、礼教体系。 是“川西夫子”也是“道教火居派祖师” 槐轩学派的教育体系主要是办学,双流刘氏办教育者众多,其中最有影响者就是“槐轩先生”刘沅。他先是在彭镇旧宅收徒授课,著书立作,后又迁居成都南门纯化街建立槐轩书塾,教授一生弟子数千人,世称“川西夫子”。先生去世后,其子孙、再传弟子继续讲槐学、创办更多书塾,甚至到四川省外各地办学,将槐轩教育事业发展至巅峰。 除教育外,槐轩学派还有慈善体系和礼教体系。城市、乡村的槐轩组织也进行施医、施药、施米等活动,兴办慈善事业,还构筑了一套完整的天地人神鬼祭祀程序,对四川民间宗教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刘沅也因此被称为“道教火居派祖师”。 刘沅传经讲学,数十年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其主要著述《槐轩全书》《槐轩全书》是传统文化中罕见的会通儒释道三家精要并具完整学术体系的珍贵文献,对今人而言极富学术价值和文化思想价值。其学说博大精深,浓缩传统文化精华,具有跨越古今的文化建树和人生智慧,不仅对四川国学家影响深远,更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主要著述: 《周易恒解》《诗经恒解》《子问》《槐轩约言》《正讹》《蒙训》等(其子孙及门人详加整理考订为《槐轩全书》);另有《医理大概约说》《槐轩要语》《经忏集成》《明良志略》等著作。 诗作欣赏: 《簇锦桥》: 何人更散浣溪花,分得余晖傍水涯。 一簇春光真是锦,千层月彩尚流霞。 芙蓉已逐秋江老,葛陌难寻古道斜。 多少兴亡成去浪,夕阳愁听乱吹笳。 槐轩文化的传承 棠湖中学文化馆 老茶馆文化讲堂 “一代词坛飞将”乔大壮先生 乔大壮,近代词人、篆刻家。原名曾劬,字大壮。四川华阳县(今双流县)人。清末就读于北京辞学馆,年赴南昌任周恩来秘书,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历任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词学教授、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军训部参议、监察院参事、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因好友许寿裳被暗杀,深受刺激,自沉于苏州枫桥下,年仅56岁。归葬于双流区金桥镇鲢鱼社区乔家祖茔。 为鲁迅题对联,为徐悲鸿刻图章 年,乔大壮在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任图书审定专员。在此期间他与周豫才(鲁迅)对桌办公达4年之久,受到鲁迅思想影响很深,情谊在师友之间。从鲁迅日记中可看出,自至年10年间,他常到绍兴会馆与鲁迅晤谈,鲁迅还赠送他《中国小说史略》等书。鲁迅书房中的那副集《离骚》句的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珍惜时光勤奋努力),即是鲁迅请他写的。在鲁迅博物馆里,保存有乔大壮给鲁迅的信件和所治的印章。 这时乔大壮与许寿裳、陈师曾、徐玉森、张大干、溥心畲、徐悲鸿等人交游频繁。陈师曾那时在篆刻方面颇有名望,大壮受其影响,获切磋之益。徐悲鸿曾为大壮画穿长衫的全身素描像,乔大壮为徐悲鸿刻了不少图章,并为其刻过苏东坡诗句:“故知真放本精微”的阴文石章。悲鸿又作一幅两只小麻雀立于枝上似互语的画送给大壮,以表谢意。 曾任周恩来秘书,爱国爱民为立身之志 年,乔大壮曾赴南昌协助周恩来工作,受到革命的熏陶。南昌起义后,他因家室之累和祖训不能参加政党而被迫返回北京。回京之后即将祖遗田契悉数焚毁,以示与剥削阶级决裂和反对不劳而获之志。 抗战胜利后,乔大壮先生随中央大学返回南京,后因主持正义被迫离校。年夏,乃应台湾大学校长陆志鸿之邀只身赴台任教。在台湾与名教授许寿裳,马宗融等针砭时弊,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民主进步运动而为当局所忌恨,处境非常艰难。 年春,钱钟书随历史学家李玄伯游台湾。抵台时,正是乔大壮继遇害的许寿裳担任中文系主任。因李玄伯的介绍,钱钟书执后辈礼至波外楼寓所拜访乔大壮,相见甚为欢畅。乔大壮盛情款待李、钱,共席觞咏。晚年的钱钟书忆及当年与乔大壮先生的翰墨缘,亦怆然铭怀,发出尔后音问顿疏。旋复人天永隔,伤逝怀旧,哀思难任的悲悼之念。是年乔大壮先生因支持台湾学生运动为当局所不容,旋即离任,辗转于上海和南京。此时的乔大壮,深感国家多难,社会黑暗,民生多艰。悲天悯人、愤世嫉俗的心情,痛苦地折磨着他那高尚的灵魂,遂于年7月3日一个凄风苦雨之夜自沉于苏州梅村桥下,年仅56岁。 主要篆刻: 黄士陵的印章,个人风格强烈,自从面世以来,学习者甚多,但能学到精髓者,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印人研究黄士陵,都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乔大壮却在其中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著有《波外楼诗》《波外乐章》《大壮印蜕》等。 乔大壮当时与齐白石并称“南乔北齐”,沙孟海在清末黄士陵、吴昌硕两大派后,仅将乔大壮与齐白石两位印人列入其所著的《印学史》,足见对乔大壮的推崇。印也如画,布局疏密有致,精巧自然,互为呼应,用刀则劲辣老到,技巧纯熟,于方寸之间辗转腾挪,造化了一个大天地。 书法:说起乔大壮的书法,自然想起悬挂在北京老虎尾巴胡同鲁迅纪念馆中的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这是一轴两尺高的小对联,书于年9月,乔大壮三十三岁。鲁迅于时人的艺术少有许可,大约也就乞过陈师曾的印、乔大壮的字而已,即便如此,恐怕还是以朋友的因素居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tq/120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