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有人说:

地名有如人名

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息息相关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接续着千百年的情感传承

是那个地方的符号

也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

有人又说:

地名是个标志

是我们回家的路

如同人名一样

每一处地名都自有其来历

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着一段故事

那么今天

万能的双双就来与你

共同探究下双流各街(镇)名称的来龙去脉……

东升

曾用名:双华乡、中心乡、团结公社

东升,原来只是旧城边上一座小桥的名字。此桥因下基脚时正值旭日东升而得名,桥的位置大概在今天双流大市场门口与川藏路交汇处,早已荡然不存。其所在行政村也曾因桥而名东升村。

今天的东升,是年由东升乡、永福乡、城关镇合并而成。之前的城关镇所辖仅为县城各县级机关和城中各街、巷的非农居民。

东升,在解放前后叫双华乡,年改名中心乡;年成立中心人民公社;年划归温江县管,与永福公社、城关镇合并为双流公社;年两县分置又改为中心公社,因与华阳的中兴公社同音,年经温江地委批准,更名为团结公社。

年全县实行“政社分置”,团结公社更名东升乡。原因就是当时政府办公驻地设在东升村而得名。其时,该乡的乡镇企业犹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诸如三强、联益、长冶等公司更似旭日东升般冉冉崛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业绩。东升,名符其实!

九江

别名甘泉里、泉水凼。

九江原名甘泉里,是江安河流经之地。从江安河起水的新开河流经地域形成了九拐十八弯,每拐均呈葫芦状,这九拐十八弯到了九江境内还剩下一个葫芦九道弯,民众便称呼这段河为九曲江。

距河边不远处原有古刹一座,名叫玄天观,建于北宋熙宁2年(年),占地百余亩,殿堂辉煌,香火旺盛,来往善男信女甚多。当地大户为树功德,生意人也看准了这里的商机,于是纷纷投资在道观周边建房兴场,取名“九江”,一直沿用至今。

据传,玄天观里有清泉一眼,此泉冬不枯夏不竭,周围逐渐形成了一百来平方米的小池。由于当时移民较多,大都围池而居,每日取池中泉水饮用,因泉水甘冽清纯,故名甘泉;“里、弄”是北方人对街道的称呼,估计移民中北方人偏多,于是便有了“甘泉里”的叫法。而一般面积不大的水池在当地被通称为“凼”,所以又有了“泉水凼”的俗称。不过,在民间这后两种称呼似乎早已成了九江的代名词……

彭镇

别名彭家场、曾用名永丰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双流古场镇之一。原是城西的水陆码头,更是粮、麻、油、蓝靛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清朝初年因战乱而遭烧毁,雍正年间叫双流县西一甲永丰乡;乾隆年间乡人重建街房数间,形成场镇,因多为彭姓人家居住,加之后来又有丹棱人彭端淑一大家名门望族迁居于此,所以又重新改名为彭家场。新中国成立后设置彭家镇,年曾撤销彭镇建制,与擦耳、红石、柑梓三乡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年恢复建立彭镇公社,年改为彭镇。

彭镇素有水陆要冲之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曾出现了文学家彭端淑、国学大师刘沅等一批文化名人。现在,就连那有幸被房主保留下来,有着浓重“文革”烙印的老茶馆,也成为了中外摄影爱好者们艺术创作的摇篮。

黄水

黄水这名字的来历相较来说要简单些。《县志》上说,黄水因“水漱山石色异”而得名。

以双双的智慧理解,大概是说,流经境内的杨柳河到了牧马山脚下转了个大弯,水势变急,形成了对山边泥石不断的冲刷,泥沙入水,使得下段河水变得浑黄,清水河变成了“黄水河”,名字也就这么慢慢叫开了……

黄水在清朝时期叫坎字乡,民国二十九年(年)设乡建镇定名黄水乡。自此,“黄水”一名沿用至今。

黄水境内近年发掘的、有着地下史书之誉的“三官堂商周遗址”闻名考古界。因为这个地方,把双流从商周到现代多年的历史毫无断代地联系起来了,是极具重要价值的古代文化遗存。同时,也成为双流是古蜀农耕文化发源地的强力证据。

金桥

原名擦耳岩。

史料记载,擦耳岩最早的名字叫虾津,是说这里虾蟆多的缘故而取名。后因上游有崇州的三渡水、下游有旧县的新津渡,这里的渡口恰恰位居其中,所以又被称为中渡。由于此段河床狭窄,北深南浅,南岸陡,水流急,航道紧靠南岸行驶时,行船之人头临河岸,有擦耳碰脸受伤的危险,所以人称此地为“擦耳岩”。当地人则叫“侧耳岩”或“cer岩”。

另有一说: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崇州武举人杨遇春任陕甘总督期间,在新疆平叛有功被清廷封为昭勇侯。荣归故里祭祖,当经过这里下马上船过河时,因不小心,在岸边坡坎处撞落纱帽,还伤及耳朵。从此,这里便有了“擦耳岩”之称。

年原擦耳、红石两乡合并为擦耳乡,年设置金桥镇,镇因靠近金马河大桥而得名“金桥”,寓意由金桥奔富裕达小康。

西街办

由原白家、文星两镇合并而成。盖因地处西南航空港而得名。

◆白家:原名复兴场,清初毁于火灾,后场镇迁至一白姓人家开的幺店子处而得名。

◆文星:又名湖夹滩。因境内上有小湖堰,下有大湖堰且中间夹一滩而得名。

川西平原河渠纵横,小集镇大多沿河傍水而建,“文星”是因桥而得名的。原来江安河流经此处弯横倒拐,隔断了通往古镇华阳的路,商旅行人多为不便。

据传,清朝乾隆年间,当地人决定集资在河上架座石桥。工程至半,不巧阴雨连绵,工期耽误,桥久修不畅。正当工匠发愁,路人怨声载道之际,忽然雨过天晴,而且夜夜星月满天如同白昼,工匠们趁此赶修,不久桥便建成了。于是众口相议,说是“文曲星”下凡相助,因此便将新桥命名为“文星桥”,不过当时只有桥而无场。

文星场的形成至今也不过70多个春秋。那是年,由当地人青翰南领头,组织有钱人和生意人投资,在桥西头修房造屋,经数年扩展形成小街,小街正式形成后因桥而定名为文星场。

年,撤销白家、文星建制,合并设置西航港街道。

协和

协和这地名来得也比较晚一些。

清代末年华阳县中兴镇曾有协兴、清和两个乡。民国时期两乡合并,各取一字得名协和乡直至解放。年拆分为协和、鹤林两个乡。年与中兴、鹤林合并成立上游人民公社;年又重新分设,成立协和公社;年随华阳县并入双流县管辖。年华阳镇由乡级镇升为区级镇,协和被划为该镇一办事处。年全县撤区并乡建镇,协和办事处被撤销完全并入华阳镇。

年7月底,经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正式成立。年12月1日,双流县东山一带11个镇、以及剑南大道南段、元华路以东的华阳街道、正兴镇范围内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事务交由天府新区管理和服务。由此华阳、正兴均被一分为二。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产生后,原华阳街道、正兴镇余下部分约14.5平方公里的区域于年1月22日合并增设为双流县协和街道。

虽说此协和非彼协和,但协和这一名称终究得以沿袭和保留。协和也终将在新的时期焕发新的活力,浴火重生。

公兴

别名坛罐窑。

据传,公兴所在地原是三国时期蜀汉牧马练兵的一处营地。坛罐窑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其规模较大,有三口大窑,原址在现该镇双塘三根松扬马坡。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坛坛罐罐,质地甚好。因此缘故,坛罐窑名声不胫而走,但当时并未形成街道。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有一尹姓家族迁居于此,在窑坡旁安居,并把这一片地盘占为己有。由于这里顺路,尹家人开始在路边做起了小买卖。后来,尹家人觉得窑坡这么宽,又一直荒废着,不如拿出地皮让更多外姓人也来修房开店,多点人一起闹热些。这样,几年之后便形成了小街道,附近人也开始来这里赶集。这时人们仍称这里为坛罐窑。

再后来,小场被一场水灾冲毁。不得已,场主们只得另选地址重建新场。而新场地已非尹家独有,且与窑坡有了一段距离,经过各姓人商讨,将新场名为“公兴”,取意“公共建场、公共兴旺”。

黄甲

别名王家场。

清嘉庆年间,当地有个叫黄甲的人,因其祖辈有功受封,在此建场,场因人而命名。后来场镇扩建街房,占用王姓人家大量土地,建成的场就改为王家场了。直到解放定名黄甲乡。但是人们仍把黄甲叫作王家场,这大概是习惯成了自然吧!

王家场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的街房大都为茅草盖顶,泥砖为墙。在进场口约百米处有座文武庙,供奉着孔子和关公。庙门两侧有副对联,上联“闹里是峦场,不单便是双,掷骰子不怕开水烫”;下联“庙前皆女坐,非亲便是戚,是阿弥那怕不烧香”。言词俚俗,其乡间民风可想而知。

民国8年()王家场不幸遭遇一场大火,街房、庙宇均付之一炬,尔后重建。

如今,见证了小镇沧桑的两株黄桷树仍巨伞般傲然挺立街头,它那婆娑的荫蔽,虬盘苍劲的雄姿,也给小镇平添了几分古朴的风韵。

胜利

别名曾家店。

既为“店”,意为很小,即使到了年这里也只有十几户人家,街道窄且短,只有几十米。街道南北走向、铺面多为板铺,一条独街,街的南端有一个戏台,街的西面有所小学(今胜利中学所在地)。

清朝初年这里隶属西南二甲永福乡。民国初年,向氏举义反对封建专制,拥护维新,曾在街头立一牌坊,取名“维新坊”,后来建乡,这里就叫维新乡了。年实行“政社合一”,成立维新公社。文革期间,因维新与文星谐音,更名为“胜利公社”。胜利一名沿用至今。

胜利历史悠久,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古蜀国第一个国都瞿上城就建立在境内白塔村九倒拐一带,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三国时期,刘备称帝成都,诸葛孔明曾屯兵牧马于此处山中,为北伐中原,西征边域,巩固政权,发展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千年古刹应天寺,因唐朝时期,避黄巢之乱,皇帝唐僖宗西逃入蜀曾暂避于此,并赐名“应天”。因了御赐,寺庙至今香火旺盛依旧。

双流“古八景”有三大景观坐落胜利境内。

永安

永安形成集镇的时间较早。有史记载,永安早年叫木马镇,元明时期称作木马驿。相传此处是三国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之地,“木牛流马”其实就是我们喊的“鸡公车”,千百年来,这货竟然成了川西坝子最为常用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永安又叫傅家坝。说是六百年前,有“傅氏一族”由祖籍“湖广省”迁徙来到此地定居。他们以耕读为己任,世代相承,生生不息,并视锦江蜀地为第二故乡。这傅姓人家也实在了得,先后出了光绪翰林院士傅世炜和近代“平民教育家”傅葆琛,另有学士多位,这样的家庭自是显赫乡里,人人敬重;加之在土地私有化时期,这场镇所处范围尽皆傅家地盘,日子长了,大家自然就管它叫“傅家坝”啦!掐指算算,这傅氏客家人,当是“湖广填四川”之最早一批入川开发的建设者。

傅家坝因地处府河沿岸,一直是成都至乐山嘉定水运的一个码头,晚间常有上百艘货船停靠两岸,船工、纤夫在此打尖歇脚,从而造就了这里丰富的水文化;同时,由于往来人等鱼龙混杂,也给当地治安带来了不少隐患,常有袍哥帮会、社会混混于此滋事扰民。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后,推行连保政体,以统国民。其时曾有“大汉四川军政府”永安营在此驻军,以后设乡便以永安命名,寓意民富安康,永无灾祸。

黄龙溪

黄龙溪古名赤水,又名永兴场。原址在府河东岸的回水境内,明末清初毁于一场大火,故又名火烧场,后有贺、乔、唐三姓人家迁到现址建场,逐步发展成今天的规模。

《华阳国志》载录了此地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一大自然奇观:“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黄龙见(现)武阳赤水九日”。汉朝时黄龙溪属武阳管,武阳所辖范围大概在今天的新津、彭山沿牧马山一带。

赤水河,就是今天与府河交会的鹿溪河。每遇洪水季节,由于鹿溪河的上游源自龙泉山,流下来的多为山涧溪水,水中裹挟着大量泥沙,水色赤黄;而来自府河的锦江水,源于岷江,清澈透明。当两条江水在今黄龙溪会合时,清、浊二水,泾渭分明。山水借着俯冲之势窜入府河,呈暗流涌动之景象,远看似是一条巨龙潜江泅渡,当地百姓形象地把它描绘为“黄龙渡清江”。久而久之,在代代神话传说的作用下,人们自然而然地便把这引来“黄龙”现身的宝地,称之为黄龙溪。

然而,这一再平常不过的自然奇观却被当时的刘备集团大加利用,衍生出一段刘备成都称帝建立蜀国的政治奇闻。

黄龙溪今天的繁荣似乎应验了当年龙现赤水的瑞兆。如今黄龙溪又规划出了“十里八湾”的宏篇巨制让我等憧憬、向往,期待着黄龙溪有朝一日如巨龙般一飞冲天!

双双说

认真探究这些地名的来历是件很有趣的事,探究过程本身其实就是对双流的再一次认识。双双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双流的地域一直在不停的变动中。特别是几十年来,双流与温江、华阳的分分合合似乎从来就没停过,所辖范围内的乡镇也在时不时的作调整。世间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大概也属自然吧。双双特意推出本文,就是想让我们大家更进一步的认识双流,了解双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热爱双流,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新双流的热潮中去,把我们的家乡装扮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bigger……

本篇成稿之初承蒙区委史志办的大力协助和部分镇(街)、以及双粉的鼎力支持,限于篇幅,原谅双双不能一一具名,谨此诚挚鸣谢!

加入双粉互动群精彩活动享不停

各位双粉儿请添加双双的







































白癜风医院美丽黄皮肤行动
复方乌龙散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tq/8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