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龙溪 那可以说,双流没有人不晓得的 但黄龙溪镇里藏着 一座历史悠久的“陈家水碾” 可能只有少数双流人知道 水碾,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但不管怎么说,它毕竟历经了漫长历史的洗礼,毕竟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在黄龙溪镇菜坝村,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陈家水碾”,至今尚可触摸,双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循着历史的足迹,去补一堂缺失已久的“历史课”。 沉睡在时光记忆里的水碾陈家水碾坐落在一座河流环绕,四面是水的“小岛”上。据县志记载,自清朝以来,这座岛上曾有8座水碾,而现在仅存陈家水碾一座。史载:“水碾址处仁寿,临府河,凿三蹍,筑三桥,后分渠引水建8碾。碾以花岗石为磙,以水力冲击而碾米、面、油、骨。碾桥侧畔有筒车8架,灌田近千亩。自康熙初年,历10年而成气候。” 沿着乡村小路折进一段凹凸不平的碎石路,愈往深处前行,愈觉没有了路。正欲问路,一农家妇人似乎看穿了我们的心思,“找陈家水碾?”我们赶忙迎上前去,“是的,地图显示在这里,但是我们没看到水碾呢?” 妇人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沿你的右手边走,穿过那片竹林,会看到一座石拱桥,那就是陈家水碾所在位置了。”说完,妇人扛起锄头,慢悠悠地往不远处的田地走去,目送她渐行渐远的背影,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莫名涌上心头。 秋阳正烈,而浓荫蔽日的竹林里却是一派清凉和宁静。再往深处走,有“哗啦啦”的水声传来,这时,我们未知的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 明媚的阳光穿过浓密的竹林,有几道柔和的光线静静地倾泻在几块硕大的石碾砣上。微风掠过,竹叶也渐渐开始摇曳起来,那碾砣上的光影也随之移动着。“为什么和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景象不一样呢?茅草屋怎么没有了?”同行队友的疑惑声,将我们飘散的思绪拉了回来。 此时的陈家水碾,没有了茅草房子,没有了磨房,只剩下两座“孤独”的水碾静躺在那里。仔细观察发现,眼前的这座水碾为双槽水碾,碾沟宽阔得如同一条小沟。 据当地人介绍,陈家水碾原来规模庞大,上中下碾沟共三条,三沟上筑三桥,三桥上建八碾,有米碾一座,面碾2座,油碾4座,骨碾1座。三条碾沟中有一条为反碾沟,利用的是上下碾沟循环水。水碾地势特殊,一条从锦江起水的河道,把这里辟成“q”字形小岛。上下碾沟、反碾沟又围起一座岛中岛,这一结构,在四川水碾历史上是唯一的范例。 快要离开的时候,我们再一次认真地环顾了这座见证岁月变迁的“陈家小岛”,小河、古桥、竹林,这样的乡村景象很容易让人陶醉其中。回归自然的感觉真好,感觉像身处梦中,这个梦境有时离自己很近,有时又感觉很遥远…… 关于陈氏的昨日旧事关于陈家水碾,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据说,陈家原是湖北麻城人,最早落户到府河之畔的华阳嘉禾庄。清康熙初年,族祖给陈双全留下一份家业,要求其一定要修一座陈家祠堂,以供奉陈家祖先牌位。 一天晚上,陈双全掂了掂口袋里族祖留给他修祠堂的银两,思绪万千。他把已懂事的两个儿子陈大和陈二叫到跟前说:“祖业留下的这份财产,我打算一部分用作修祠堂,剩下的财产我还想再置份家业。我打听了,这方圆几十里没有一座水碾,民众吃米、面、油都要从乐山下面很远的地方水运上来,日子过得很苦。若是修座水碾,既可碾米、磨面,又可榨油,还能使口袋里的银两增加,也会让族人得到更多实惠。” 话毕,陈双全拉过两个儿子的手,继续说道:“修祠堂,这钱肯定够,但如果修水碾的话,肯定是不够的,需要自己去筹措,你们两兄弟分别选一项来做吧。”陈二看了看陈大,再看了看父亲脸上真切的希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修水碾。 陈家祠堂没几个月就修好了,而陈二修水碾却遇到了重重困难。 首先是水碾的选址很难确定。陈双全暗暗支持陈二,他们踏遍黄龙溪,全面考查,最后确定将碾建在靠锦江不远的仁寿地界上,并用去了近一半的银两买下了近亩土地。 此后,陈双全又把自己打算用来养老的一生的辛苦积蓄全部奉献出来,用以修动力引水沟,并动员祠堂家族以股份制形式参加,破天荒地将主水沟上的一座两漕水碾修起来了,并在旁配置了磨房和榨油房,还在旁架起了8架筒车,利用余水作动力提水,解决了乡亲多亩旱田用水。 此后,不管族组如何变化,陈家水碾都一代代传下去,每年陈家祠堂清明会,就是水碾分红的日子。 当地老人告诉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各地大型米厂、面厂、榨油厂的涌现,陈家水碾的生意最终走向萧条。无人敢于承包的陈家水碾,最终走到了一时无人看管的境地,日晒、雨淋、乃至任由洪水冲刷,水碾相继垮塌。好在那座坚韧的双槽水碾,尚使我们从中领略到陈家水碾——那座八品官阶护卫的水碾群落的遗韵。 记者杜娇 编辑曾万娟蒋婷玉 审核孙健涵 来源空港融媒 双双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介绍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