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镇 区域概况 黄龙溪镇是十大水乡古镇之一,有着余年的历史,位于成都平原南部,是成都市双流区辖下的一个古镇,历来就是重要的军事重镇,距成都市区40公里,位于双流区东南部边缘,距双流区35公里,距华阳街道28公里,还位于成都乐山黄金旅游线上,南距乐山90km。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农业为基础的旅游型城镇,是成都市郊区新的旅游热点,是以旅游业为主,商贸服务业为辅的旅游型山水小城镇。始终坚持以旅游为龙头,农业为基础,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黄龙溪正在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交通便捷,设施配套,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环境优美,是有浓郁特色的旅游型山水小城镇,同样也是全国重点镇。 历史由来 黄龙溪至今建镇已多年,历史底蕴深厚,古名 “赤水”,据《仁寿县志》载:“赤水与锦汇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谓之:“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隶读》著录《黄龙甘露碑》记云:“黄龙见武阳事,筑一鼎,象龙形、沉水中......故名曰:“黄龙溪”。建安24年(公元年),汉时武阳兼新津彭山之地,东县(华县)东南接壤,仁寿也像龙牙,黄龙所春之地,著属武阳,公属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黄龙溪”。 民俗文化 黄龙溪的种茶历史悠久,黄龙溪历史上即为茶叶之乡和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茶文化底蕴深厚。“武阳买茶”之说说明了黄龙溪是川西最早的茶叶市场之一。黄辣丁等鱼也是主要的特产,“芙蓉豆花”,“焦皮肘子”等是黄龙溪美食特产。 黄龙溪不但有丰富的古文化、水文化、佛教文化、茶文化、生态农耕文化,还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影视文化和饮食文化。 黄龙溪真乃“广都樊乡”的人间仙境!黄龙溪以它亘古的情怀和悠远的历史吸引着天下游人的到来! 文物景点 三县衙门 “三县衙门”位于古龙寺内。历史上黄龙溪属华阳、彭山、仁寿“金三角”地带,民事、经济纠纷、匪患困扰三县(华阳、彭山、仁寿),遂设三县衙门(类似如今的联合办事机构),共管民事、水政及匪患。三县衙门始建于清代,初为总爷衙门,民国时期改为三县衙门。衙门大门两旁有副对联:“黄龙宝山伸出龙抓抱鸡翅,白马临江勒转马头望虎岩”,联上的六个地名巧妙地包含了三县衙门的管辖范围。具体职责:一是民事管理;二是堰务管理;三是治安管理。衙门里有一个脚印,据说就是古代华阳、仁寿两县的交界。三县衙门是现今保存中全国唯一的三县衙门。当时建立三县衙门的主要功能有:首先是当地的民政事务管理;其次是古佛堰灌区堰务管理;三是黄龙溪地处三县交汇点,匪患问题也在管理之列。三县衙门的机构建立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现为双流县文管所管理。 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好地展示三县衙门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发展黄龙溪的旅游事业,在黄龙溪“三县衙门”原址上开辟了一个黄龙溪出土文物、民俗文物展览,衙门内放着许多古代公堂用具。 古龙寺 古龙寺是黄龙溪镇修建最早的一座寺,位于古镇正街南首,坐西向东。山门与古龙寺直对。寺内大殿供奉黄龙祖师,殿前一侧立千佛铁塔。古龙寺正门上为戏台,名为万年台,是黄龙溪九个戏台仅存的一个。台前平方米的院坝,成为正街的尽端广场,过去为集会、交易、看戏的场所。院坝南北各有一棵据考有多年的古榕树,树冠遮蔽了整个院坝。北边古榕树干分岔处有中央有约二尺见方的小庙,供奉“黄葛大仙”,传说只要摸摸树身。即能祛病消灾。南边古榕树,盘根错节,严密包裹着一座小土地庙。这两棵古树,庙骑树、树裹庙,堪称天下一绝。寺以古寺庙、古戏台、古榕树“三古”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成为一大特色,而成为各寺之首。 镇江寺 镇江寺位于正街北首,与古龙寺遥遥相对,是千年码头王爷坎上的一座千年古刹,供奉镇江王爷杨泗以保平安,为旧时船帮祭祀集会的场所。寺前千年古榕寄生辣椒、成为奇观。镇江寺对面是锦江与鹿溪河的交汇口(两河口),锦江水清、鹿溪水褐,可见“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的景观,这也是“黄龙溪”地名的由来。 潮音寺 潮音寺坐镇古街当中,古称乐善堂,是一座尼姑庵。临街五间,供奉观世音大士和弥勒佛。古时上元会、中元会、下元会都在此举行供天道场,祈祷风调雨顺。 唐家烧房 清末民国年间,黄龙溪古镇市面繁华,行业众多,仅酿酒作坊就有四家,由唐氏、刘氏、曹氏、罗氏四个业主经营。其中以唐家烧房名气最大。 唐氏为清初“湖广填川”时上川的客家移民。在清初开建场镇的过程中,贺、乔、唐三家投了巨资,因而获得场上米粮交易市场“打斗称粮”的经营管理权,人称“三把斗”。近年来,唐家当年“打斗称粮”的量具——一把清末颁制的铁皮包边的木斗,已经被发现和收藏。这是是唐家创业和黄龙古镇重建的文物见证。 出身文人的唐家,最初以教书为业,由于垄断了镇上的米粮交易,于是,从第三代开始,便转而兼营酿旧,由其烧房酿制的白酒,质好味醇,远近闻名,至今唐家酒坊遗址尚存,市场上还挂有“唐家酒厂”的牌匾。 烧坊工艺流程既简单又复杂:首先要煮料。将煮熟的料(大米、包谷、高粱)摊开,拌入酒粬,晾一天,待有酒粬味之后,置入桶窖发酵,5天后又放入蒸甑,用微火慢蒸。所产酒水成为蒸馏水,通过导管进入冷馏器。据初步估计,烤一桌酒,需斤粮食,产酒斤。出酒率为45%。用工1—2人。 唐家烧房呈四合院布局,青瓦盖顶,为七柱穿逗木建筑结构,雕花门窗,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烧房呈“前店后家”传统格局。分前后二厅,六扇半节花窗门,两个天井。三开门铺面经营自酿烧酒。 唐家烧房分为经营管理、制作流程和水源三个片区。在经营管理区,可以买到本作坊酿制的新酒,还可了解唐氏的渊源和经营历史;在制作流程区,可以观摩老式酿酒作坊的各种设施,了解酿酒的全过程;水源区位于屋后一侧,有深水古井一眼,临大路,系古羌人所掘,造型古雅,做工精致而牢固,俗称“蛮子井”,采用吊杆木桶汲水,为酿酒提供用水。时光流逝,社会变迁,四家旧式酿酒作坊先后歇业败落,仅存唐家大院瓦屋数间和水井一眼。 古佛堰 清代以前,华阳、仁寿、彭山区划毗邻,地势犬牙交错,各县按各县方法管理,相安无事。清乾隆二十五年(年),彭山县令张凤翥,会同华阳县令姚仁寿、仁寿县令陈奉兹,同勘锦江水势,商讨修复古佛堰,引水分灌溉三县良田。乾隆三十二年(),古佛堰水利工程得以完工。从此,官堰、陈家水碾、古佛堰三大工程与锦江、鹿溪河,构成黄龙溪一个科学用水体系。 古佛堰是在金华庵下府河上拦河筑起的堰,由于金华庵建在堰岸山坡附近,故名曰古佛堰。但又有记载称,古佛堰始建年代未考,有记载的为乾隆25年重建。堰首从古佛洞上罗家林起,水向南沿牧马山脚蜿蜒流经仁寿、彭山直至江口,全长40公里,灌溉万亩良田。数百年来,养育一方,至今灌溉功能不减,仍然浇灌着万亩良田,恰似一座小型“都江堰”。民间流传有“庙宇横骑古佛堰,古佛堰水灌良田”的歌谣。 “大佛寺”和“观音寺” 从鹿溪河口泛舟而上三公里,即到了黄龙溪的扩散景区,该景区有著名的“大佛寺”和“观音寺”,两寺坐落在两山之上,遥遥相望。北岸边即为“大佛寺”大佛寺原建于明代,凿刻在象册陡峭的崖壁上,高二丈余,史称为“蜀中第二”的小乐山大佛。观音寺,坐落观音山上,普渡人间。从鹿溪河口沿锦江上游二公里是陈家小岛,是“黄龙五岛”之一,小岛现存川西唯一一座不冲古磨水碾-“陈家水碾”,当车行近水碾岛时,远闻吱吱哑哑的古碾声,引起了人们几多农耕文化的甜蜜回忆...... 图片和资料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邮件联系: .北京白癜风医院咨询北京中科医院曝光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angliuzx.com/slxtq/3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