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肥肠爱好者们 “年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五天,我们全部栏目组都到了成都,然后分散到了各个地方。我因为年纪大,就负责给大家送给养。那天送给养要去青川县,路过核工业部的一个工厂。青川前面的桥塌了过不去,在等着抢修,司机说我们就吃点饭吧。青川离江油非常近,江油是全世界肥肠的故乡,你们爱吃肥肠的此生一定要去一次江油,那个肥肠好吃得基本上入口之后睁不开眼。而且你不能看对方,都是眼泪,含情脉脉。我正在吃肥肠,余震来了,饭馆里的所有人都往外跑,跑得干干净净。我也跟着跑,但是我想不能放弃这碗肥肠。我一个人在一个有四十个座位的小饭馆里面,很淡定地把肥肠吃完。吃完找老板结账,找不到人。” 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在“一席”里演讲的一段,他说“我是一个肥肠爱好者”。 喜欢吃肥肠的看到这句话,恐怕都会生起一种“吾道不孤”的感慨。 陈晓卿说的江油,我和“好食记”去过。当地中坝酱油的一位老总陪着我们,在那里的几天,不夸张的说,顿顿有肥肠,最重要的是,真的好吃且吃不腻。 北京有个写美食的作家叫小宽,更是直接下结论:“我评判一个人是不是吃货有一个狭隘的标准,看他爱不爱吃肥肠。”“肥肠,才是吃货的接头暗号,在通往肥肠的路上,全是兄弟,没有敌人。” 四川有许多肥肠的做法,红烧、温拌、蘸水、卤水、软炸,但最市井最成都家常小吃的做法,是一碗肥肠粉。成都人可以从早吃到晚,把肥肠粉当做休闲小吃或者正餐都可,粉滑爽口,肠糯有嚼头,用四川话来说,要的就是这种耙溜耙溜的感觉。 2,一碗肥肠粉的来历 去成都,飞机到达的地方叫做双流机场。提起双流,许多人会想到老妈兔头,其实四川著名的二荆条辣椒就产自这里,除此之外,双流还有一个百年历史的成都名小吃,那就是来自成都双流白家镇的肥肠粉。 双流古称广都,属于“天府之国”中心地位,农业兴盛,商贾贸易发达。清朝末年的白家镇桥头,开始有挑扁担售卖肥肠粉的商贩,一碗肥肠粉引来食客纷纭,因肥肠软糯香浓,汤料巴适可口,手打红薯粉晶莹剔透,味道出众,口碑相传,有成都竹枝词为证:“天色微明炉火熊,桥头贾客过匆匆。肠耙汤滚加椒水,一碗银丝暖融融。” 从清末到如今,百年历史更迭中,双流从县到区,白家镇也合并在街道里,但人们对肥肠粉的喜爱却有增无减,在成都,经典的肥肠粉吃法是加个冒节子(猪小肠打成结),再配一个现打的锅魁,肥肠的软糯、红薯粉的嫩滑,节子的入味,锅魁的酥脆,这些口感的美妙组合起来,成就了一碗肥肠粉的美味。 在成都的肥肠粉店,陈晓卿“曾经用一次吃6个节子击败了肥肠粉的老板,老板纳头便拜,称之为‘肠神’”。而和他一起去的小宽,更是用个人的经验总结出“吃一碗肥肠粉,加两个冒节子,一个牛肉锅魁,一份拌卤肥肠,这算是标配中的标配。” 3,从白家镇的桥头到白家桥头肥肠粉店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探究源头,为的是做好当下。 从成都双流白家镇的桥头,到郑州郑东新区白家桥头肥肠粉店。 陈晓卿大爱的这个成都名小吃,我要把它带回来了! 经典需要传承,经典也需要创新。 肥肠,不用冻品,必须是新鲜采购,经过干净且合理的清洗处理; 底汤,大骨熬汤,肥肠煮汤,力求鲜美浓郁,这样才能出来红汤辣爽,白汤鲜香的特点; 粉,坚持手工现打红薯粉,经过多次调配,将粉达到既要爽滑又要弹韧的比例; 现场一口大锅,热气腾腾冒着肥肠与节子,以供现加肥肠以及节子。 一口烫粉的锅,底汤沸腾,将调配好的红薯粉捶打拍击,从铜漏勺里均匀落下,严格掌控烫粉时间; 起锅入碗时加入的冬菜、豆芽、小芹菜、炒熟的黄豆…… 小宽所说标配里的牛肉锅魁,以四川军屯锅魁为基础,结合中原人的口感,做了改良,稍减油,多起酥,馅料秘调。 除了拌卤肥肠,还有烧肥肠,以及限量供应的脑花肥肠。 当然,肥肠爱好者们,还可以不定期的在店里体验到更多做法的肥肠,给我一点任性的权利,谁叫我也是同道中人呢。 肥肠粉是主打特色,但肥肠面也是另一种选择,此外,同为成都名小吃的担担面、酸辣粉、抄手…… 更多,还是留待开业时自己到店的感受吧。 这份源自清朝末年的成都名小吃,和它所代表的老成都的美食文化,即将与你见面。 赞赏 长按白癜风专科诊疗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