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御史兰台,典示根基;知往鉴今,意指未来。 当前,双流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空港经济与自贸经济正驱动着双流迎向更美好的明天。站在全新机遇的风口之上,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明古论今,在传承中挖掘本土特色文化之根,在发现中凝练城市精神之源。 为此,成都市双流新闻中心与双流区档案局(馆)合作,共同于《空港双流》开设“解密·双流档案”栏目。我们希望通过梳理珍贵的馆藏档案,触摸档案背后的风云诡谲,探寻富有双流特色的历史遗痕,并以此为契机挖掘利用塑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经济与文化从来都不会绝对割裂,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更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过往的经济行为亦是今天的文化成就,一如我们的丝绸之路和新加坡的“码头经济”;再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农耕文化、工业文明。而这些文化又会成为今天的城市内涵和精神力量,激励着城市和生活其中的人在新的时代以传承为基础,塑造新的文化形态,演绎新的历史。 以文化人,以德润城。让文化在传承中发展,让精神在丰富中延续,这是今天的新闻人和兰台人共同的责任。由是,我们携手,以档案观照现实,照亮前路。 作者 兰台声 转载请注明来源 古城布局依天象成昂扬之姿区档案馆现存的早期县志一共有三个版本:一为嘉庆版,一为光绪版,还有一版为民国版。翻开清代的志书,在古体的文字表述之外,最让人直观感受和难忘的却是关于古老双流县城的手绘或刊印图,而这些老图志无一不折射出古人造城的理念和思想。 ▲清代双流县星野图 在图志的编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双流的天文、地理、水道、县城以及八景等。其中天文的表述为:“双流县天文益州为参分分野井鬼之分入参一度为鹑首之次(参见双流县星野图)。”请教双流文史方面的专家,对此的解释是,原来的成都在天象学的星座摆布中,竟然像一只肥硕的鹌鹑,而双流位于西边,是由鬼、井、参三个星座形成一组,恰似鹌鹑这只大鸟的首部和嘴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由是可知,双流在几千年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种昂扬的姿态,这兴许或多或少地在古人选址造城布局的开始就有了一种不为人知的智慧涵于其中。 ▲清代双流县城署图 再在双流的古县城图(参见双流县城署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双流的大致布局。首先县城为高大的围墙四面围合,在东南西北四处各开四门,作为县城与外界的通道。在建筑的布局中,可以看到在城墙外围北、东和南门边分设三坛,分别为北坛、南坛和先农坛,分别用于农历年不同时段的祭祀天地以及万物神灵之用。在城内,可以看到县署古衙门一般是坐北朝南,居于中心位置,为县城内布局最核心的部分,然后左有文昌宫,右有川主宫,北有城隍庙,南有奎星阁和书院,文武二庙也呈左右分布;同时参考县城布局的水系图(参见水道图),可见老双流城由北自南分布着大大小小水系数十条,这为城市取水与排污提供了天然的途径。整个城市布局主次有序,分布井然,大致可见古人在城市建设布局中特别重视格局,而规划先行的理念也不言自明,这也能给当下的我们些许启迪。 八景演绎循美学塑文化个性▲清代双流县八景图 双流八景图好似县城总规下的详规图(参见双流县八景图)。其中嘉庆、光绪和民国三个版本有着不同的演绎和智慧。 在嘉庆的图志中,我们可以看见八景融入一图,由西向东的布局分别为:靠西的为第一春波、靠北部的为卦台钟晓、金花夜月和簇锦凉风,靠南的为塔桥响应、山寺圣灯、牧马享堂和涌泉山瀑。由此可见当时双流八景在营建过程中至少达到了三依:一是依山依水,有山则建寺造瀑,遇水则搭桥植树,在平地则建塔造势形成错落之美;二是依史依时,从夜月和钟晓可知晨昏变幻为一日之美景,而享堂和塔桥则都反映了历史的遗存之美,一砖一瓦、一墙一寺皆在传递这片土地的生息之美;三是依情依景,比如桥洞下的凉风浮动,山间的古寺圣灯皆能够透出古人融情于景的审美取向。特别是在光绪版本的古八景刊刻版本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簇锦凉风中有水车缓缓滑动,金花夜月的桥头有宽大的牌坊,第一春波的桥下有轻舟慢行,山寺圣灯的小径上有行走的访客……这些无一不折射出当年这片土地的诗意栖息。 从清代刊刻和线描的版本到民国图片版本,岁月悄无声息地见证了双流古八景的演绎。 赞赏 长按北京那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白殿疯按压后怎么确认
|